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3的文章

裡面功夫

和一些學生們聊到以前各自在國外,參加全接觸類小型比賽或對打練習的經驗。大家多少皆遇過習藝認真、體格上佔優勢的西方人—例如光其身體側面就與敝人正面差不多寬的對手,而當遇此類對象,就算終能取勝,交手過程也不輕鬆:拳腳雖出卻無法立刻見效、面對時因對方體格強大致自身緊繃、未知的承受底限、高張的精神和體力消耗,不禁開始憂心,凡遇到體格較佳的對手時,都得這樣辛苦嗎?應該有比較理想的方式吧? 會致如此茫然,是因習武尚未習得「內涵」之故。除非只求快速在賽場上璀璨一時而無心花時間深入探求,否則大部分稍有歷史的武術,除動作層次之外都還有真正的「內涵」可以追尋。 「內涵」概括包含理論、思想、目標、時程、運用方法,甚至身體記憶等。這些是經驗構築成,練在身上要靠口傳親授複製,光用看的很難明白,更重要的是很多學習細節與重點,偷不走又可經代代的傳承累積,是武術中最有價值的一環。只是現代習武者較少注意到,各家也少有以此提點或要求教、學、傳承者。 譬如一撲克牌局,牌桌上有開牌、蓋牌,有時翻開的牌不一定好,蓋著的也不見得壞,無論如何,局中人若只憑攤開的牌衡量優勢劣勢,忽略蓋著的牌具有利害攸關,則可能導致輸掉整局,因此聰明謹慎者,必不敢輕忽尚未翻出的蓋牌。 攤開的牌可比一門武術的「動作」,而蓋牌則是「內涵」,在敝人教學經驗中,常見學習者固著於淺顯的動作,然看似精采的動作不見得有深厚內涵或繼續的價值,因此落入見樹不見林的盲點,錯失關鍵精進的機會。但如果連蓋牌都沒有,則可能一教學者並不懂得該門武藝的「內涵」,自然不可能助學習者推升境界。 牌局的道理簡單,但明白這些後,才有機會在往後的各牌局中,學習怎麼從所有已知的牌中,發覺成功的機會,如同武術學習上培養瞭解和比較「內涵」的能力,才得以產生的武藝本質上的變化。所以對習者而言,首先當然是有機會要先參與在其中,正如應下手跟隨學習,才有瞭解重點的機會。 早期的師父們也多會看門生對「內涵」的掌握能力,才決定其是否具資格教學,但當留心的人少,「內涵」卻反成為最迫切需要有人保存的,長此下去,短短時間便可看見許多武術的「內涵」消失,甚是可惜。以敝人立場,各家武術各有精華,如能保存,才有相遇的一天。望武術愛好者,都能增廣其著眼處,推升層次。

讀書搖頭晃腦防近視? 陸專家:古人的眼保健操

這很相似於一些西方的非主流視力訓練法理論,應該有它的道理。 ------------------------------------------------------------------------------------------------------------ 來源: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209/151883.htm ETtoday – 2013年2月9日 上午8:02 大陸中心/綜合報導 搖頭晃腦可以預防近視?重慶養生研究所所長張貴文在公開場合提出新見,他說,古人很少近視,因為他們讀書時喜歡搖頭晃腦,這個動作就是他們的「眼保健操」。 《城市晚報》報導,張貴文致力養生研究已有20多年,他觀察及思考,發現古聖先賢、帝王將相、大師名家乃至普通的讀書人,幾乎都沒有近視,「難道古人的搖頭晃腦是他們的眼保健操?」 為解惑,張貴文翻閱大量古醫書,發現早在殷商武丁時代,中國先賢就有包括眼病(當時稱疾目)的甲骨文卜辭;《黃帝內經》中雖有多種眼病及解剖的記述,但沒有近視的記載,搜羅眼科藥物最廣、述說最詳細的《本草綱目》等等,同樣沒有近視的記載。 「對於類似近視的記載,只有清代《醫宗金鑒》記有一證,難道此前我們的祖先都沒有近視?」張貴文說,2000年的某一天,他與一位8旬的歷史教授聊天,「這老夫子吟詩時搖頭晃腦,悠閒自在」,於是他突發奇想,難道古人讀書時搖頭晃腦防治能對近視眼有所防治? 此後,張貴文訪問了近百名曾讀過私塾的人,獲悉「約80%視力都很好」,這更堅定了他的發現:「常搖頭晃腦,使頸椎得到放鬆,從而預防近視。」 張貴文從中醫的經絡學和現代解剖學中瞭解到,眼部的病變和近視多與頸椎病變有關。如左邊的頸部的淤積比右邊重,那麼左眼的視力就比右眼差。而且近視的發病率跟生長發育有關,有兩個高發年齡段,第一個為男10歲左右,女9歲左右;第二個為男15歲左右,女14歲左右,此階段是人體內最大生理轉變的階段。 「我曾調理過10多例近視患者,最低為0.1視力,通過每人30多次調理,再教他們自我頸椎按摩手法,2至3年內他們的視力基本恢復至1.0以上。」張貴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