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0的文章

我所見過的詠春拳及永春拳

詠春的電影熱也過了好一陣子,經過這一段時間,學過詠春的人變多了,不過我想大部分人的心中對詠春拳的印象應該都是類似的形式吧,怎麼黐手、怎麼對練、木人椿的打法等等。不過嚴格來說,這些印象其實都是葉問系詠春的形式,若撇開各種系統觀念和門派歷史等的爭議不談,還有很多種詠春拳或是永春拳,蘊含著很多特色是值得深入討論的。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大家比較熟知的葉問系詠春的傳承史,五枚-->嚴詠春(-->)梁博儔→梁蘭桂→梁二娣、黃華寶→梁贊→陳華順→葉問,之前敝人有談過自己和盧文錦老師學習的故事,但其實在稍早之前,也普接觸過福建的永春白鶴拳和廣東的順德永春拳,前者永春白鶴拳,一種演變自白鶴拳的武術,有研究認為它很可能是詠春拳的來源,也或許在五枚師太的時期,祖師嚴詠春之前的系統便是這個樣貌。後者順德永春,傳說是葉問的師父陳華順,其子陳汝棉所傳下,這兩系的永春拳除了套路名稱和一些動作很相像之外,都沒有黐手的訓練法,而且永春白鶴更是連木人椿法都沒有,所以老實說,敝人完全沒想過這兩者和葉問系的詠春會有什麼關聯。 當時認識的老師是一位以傷科國術館為業的福建籍老阿伯,本身練有祖傳的永春白鶴拳,當兵的時候又和廣東藉的老兵以藝換藝,習得了廣東的永春,這也符合現在這兩者的地緣關係,敝人感覺永春白鶴與一般常見的鶴拳更為接近,都是講求功力、吐吶呼吸,附帶提一下白鶴拳這門武術的系統,據考證,現存的飛、鳴、宿、食等常聽到鶴拳派別,本來應也未分家,最早應該都是由白鶴拳的訓練法隨個人體會不同所分化出來,不過比較讓我好奇的,是最早的白鶴拳到底長什麼樣,可惜年代久遠,大概無從考證了。永春白鶴比起一般鶴拳,也講守中,手法更多元,正如詠春的優點,也因為同樣包含鶴拳的內功心法,若能精通的話,功力驚人,但是同時要求手法及內功的練法,對當時尚在中國武術啟蒙期的我來說,理解上過於困難,故很多細節到十多年後才有所領悟。 至於另外一種順德永春,最明顯的不同點,就是雙方接著手時使用的手法比較多,因此對練的動作也多,對當時的我來說也比較有趣。老師主要另有一個學生,是我的朋友,我等於只是沾光,可以一起跟著練兩下。當然,當時並沒有順德永春這種名稱,也是近來研究才確認的,只記得一個永春白鶴另一個永春的叫法,搞的我迷迷糊糊的,根本弄不清楚,反正也沒想這麼多,學就對了。說起來這兩者難以區分的問題到後來有在四處訪師時也還滿

轉貼: 頗具特色的「四蔡姑娘槌」

練了這麼久,近年來終於開始有人注意到姑娘槌了,姑娘槌是一種在中國南方流傳相當實用的棍法,也是我們最主要練習的兵器術,而就如文中所言,過去這門武藝都是用父傳子、子傳孫的方式教習,外姓人常不要說學了,根本連親眼見到的機會都沒有。敝人所學也是台灣這裡傳習非常稀少的一支,過去也真的沒見過其他的同門,很好奇在福建那一帶練習的,和我們這邊傳承的有什麼不同,哪天應該親自跑一趟交流一下。     -------------------------------------------------------------------------------------------------------------------------------------- 轉貼自 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91028465271/ 頗具特色的   在東山縣陳城鎮的中部,有一塊盆地,四周有大帽山、草山、鏡台山團團環繞。據民間傳說,宋朝末年,著名學者蔡元鼎的後人來到銅山(東山島古稱銅山,下同——筆者注)墾荒種植,相中這塊風水寶地,便在此定居下來。因盆地像湖,中央又有一個10畝大的天然水塘,故村莊取名「湖塘」,後來繁衍成「頂湖塘」、「下鄉里」、「東厝」、「林邊」、「林後」、「後蔡」、「草山」等七個村莊,形如「七星墜地」,人稱「七蔡」;後來,處於外圍的「林後」、「後蔡」、「草山」三個村莊被風沙淹沒,只剩下「頂湖塘」、「下鄉里」、「東厝」、「林邊」四個村莊,現稱「四蔡」。本文要介紹的「四蔡姑娘槌」的棍法,就流傳在這「四蔡」民間。   由來傳說   關於「四蔡姑娘槌」的由來傳說有兩種:一說在古時候,有一個從外地來的和尚隱居在湖塘大廟(址在東厝,供奉「王爹、王媽」陳元光夫婦和舍人公神像)。當時海盜經常侵掠銅山,湖塘「四蔡」因位於海邊,常常受到海盜搶掠,民眾苦不堪言。大廟和尚很同情鄉里民眾的遭遇,便向村民傳授了一套防身棍法。「四蔡」村民早就不堪忍受海盜的侵擾,所以每個人都非常認真學習,學成後,不僅多次打敗入侵的海盜,保護了村莊的安全,而且村民個個身體強壯,從此以後習武練棍蔚然成風。一說在明末清初年間,福州隆武朝大學士黃道周募兵北伐,兵敗婺源後,有一部分部下聽從黃道周的勸告,逃到銅山來投靠黃道周的好友蔡保禎,隱居林邊村一個叫「院後」的地方後,把

轉貼: 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東山姑娘槌

轉貼自 http://mnrbszb.mnrb.net/html/2010-05/19/content_65234.htm   ⊙黃炳欽 文/圖   仔細閱覽東山歷代縣志,可以看出,從宋朝末年至清代,東山島外患一直沒有斷絕。據《東山縣志》及其他資料介紹,早在宋代末年,為防海盜侵擾,銅山(東山島古地名,下同)的東坑與樟塘、後林、磁窯四地就曾設四個兵鋪,各鋪駐鋪兵60名,保衛民眾安全。明初,倭寇、海盜侵擾銅山非常頻繁。明朝洪武二十年,建銅山所城,不久又設立銅山水寨,護衛銅山。明末清初,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洋海盜經常劫掠銅山五都,給民眾帶來巨大的災難。為了保護家園,銅山民眾紛紛求師學藝,練武強身,民間武術在東山島遍地開花,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應數東山姑娘槌。   花開兩支,各有所長   東山姑娘槌分「四蔡姑娘槌」和樟塘姑娘槌兩支派系。   關於「四蔡姑娘槌」的由來傳說有兩種:一說在古時候,有一個從外地來的和尚隱居在湖塘大廟,看到「四蔡」(指湖塘、東厝、林邊等四個姓蔡的村莊)民眾經常受海盜侵擾,苦不堪言,便向村民傳授了一套防身棍法。一說在明末清初年間,福州隆武朝大學士黃道周募兵北伐,兵敗婺源後,有一部分部下聽從黃道周的勸告,逃到銅山來投靠黃道周的好友蔡保禎,隱居林邊村一個叫「院後」的地方後,把他們平日用於攻防作戰的一套南少林子母棍法傳授給周圍村民,因這套棍的步法走起來像大姑娘走路,扭扭捏捏,故取名「姑娘槌」。「四蔡姑娘槌」分單人演練和雙人對打兩種套路。單人演練的套路有「單技」、「四門」和「橫簽(鏟)」三種;雙人對打俗叫「槌公槌母」,打「槌公」的人持棍長五尺,打「槌母」的人持棍長七尺。「姑娘槌」共有十招,俗稱「十步」,每招都有一個名稱,如「虎崽下山」、「搪狗蝦」、「吊雞打」、「鎖匙開門」等等,套路名稱比較土俗,可能是和流傳時間長,流傳方式落後有很大關係。   樟塘姑娘槌(也稱「姑娘棒」)的由來與「四蔡」不同。傳說清朝康熙皇帝背信棄義,放火焚燒少林寺後,南少林有十八位好漢逃到閩南各地隱居。其中一位名叫劉成道的逃到樟塘村解山廟當和尚,另有一位好漢在雲霄某地開武館授徒謀生。在雲霄開武館的這位好漢因徒弟傲慢不敬,不願盡心教授,險被徒弟設計謀害,不得不又逃到樟塘村來投靠劉成道,經劉成道幫助,在樟塘村開武館授徒,傳下一套從北宋楊家楊八妹的槍法變化而來的槌法,因而取名「楊家姑娘槌」。樟塘村的

難題想破頭無解?不如先睡一覺

2010/11/01 20:04:00 新聞來源:   http://www.cna.com.tw/SearchNews/doDetail.aspx?id=201011010254&q=%e9%9b%a3%e9%a1%8c%e6%83%b3%e7%a0%b4%e9%a0%ad%e7%84%a1%e8%a7%a3 (中央社台北1日電)荷蘭研究發現,讓自己為其他事分心幾分鐘,或甚至將問題拖到隔天,有助大腦想出理想的解決方案。 英國「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報導,實驗指出,人們有意識地和難題交戰,比起暫時將問題丟到腦後的人,更有可能得到錯誤的答案。 研究員要求受試學生,從4款虛構名牌汽車中選出最佳車款,每款擁有12種不同的功能,但其中兩款擁有較佳抓地力和燃料效率。在了解每款車後,其中一組學生被要求立即選擇。 另一組則進行第2項測試,目的是在他們做決定前,先占據他們的思緒5分鐘。實驗結果顯示,這組「無意識思考者」,更可能選出最佳車款。 荷蘭專家認為,這是因為他們的潛意識,被賦與衡量所有優缺點的時間。他們說,「延後思考」對於在財務重大決策上陷入兩難的人,例如買房子,也有所助益。 率領荷蘭奈美恩大學(Radboud UniversityNijmegen)這項研究的心理學專家波斯(Maarten Bos)說,實驗證明,先忘掉決定,往往能產生最佳結果,特別是如果涉及複雜問題時。(譯者:中央社盧映孜)

磁鐵干擾腦細胞 右撇子瞬間改用左手

新聞來源: 今日新聞網 2010/10/01 18:39 http://www.nownews.com/2010/10/01/91-2651353.htm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過去有專家指出,左撇子的邏輯思考能力較強,慣用右手的人則擅長組織建構事物,且這些都被認是與生俱來的天賦。但美國科學家近日發現,只要用一小塊磁鐵,就能將慣用右手的人瞬間變為左撇子。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美國加州柏克萊分校研究人員以一群慣用右手的人作為受試對象,要求他們伸手拿取桌上的物品,而研究人員則用強力磁鐵刺激他們的「大腦後頂葉皮質區」,當磁鐵放在該區域的左腦部分時,他們會變得習慣用左手取物。但在測試左撇子時,將磁鐵移至他們的右側腦區,卻不見任何改變。 「大腦後頂葉皮質區」是掌管身體感覺與空間訊息的區塊,該區經過強力磁鐵的磁性脈衝後,會產生微量電流,並干擾腦細胞,讓大腦運作頓時異常,此方法被科學家稱為「穿顱磁刺激」(TMS)。此研究刊載於《國家科學研究院學報》(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詠春拳創自女子?《原題:詠春拳的源流與傳承》

轉自「 弦音心谭」-呙中校的博客 http://www.guozx.info/wing-chun-since-the-womens-record-908 前一陣子本來想寫一篇文章,整理關於各種詠春拳歷史源流,以及簡述不同詠春派別手法特色的文章,正當寫的天昏地暗時,無意間剛好查到這篇文章,除手法特色的部分外,敝人過去收集資料及田野調查時所聽聞的說法文中幾乎都已經整理的相當詳盡,十分難得,特別轉載在此,供對詠春拳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 ----------------------------------------------------------------------------------------------- 詠春拳創自女子?  2月 20, 2009 by 弦音閣主 此文已在我們雜誌上刊出,原題《詠春拳的源流與傳承》,只是雜誌上限於篇幅,不能說透。需要指出的是,雖然這裡根據傳說與拳法套路,作出一些討論,不過詠春拳的起源還是有很多地方可以探索考證。  大致勾勒詠春拳起源的話,應是源於福建永春白鶴拳,由少林派諸門人(如五枚、至善、張五、大東風等)傳至廣東,各自發展創新,最終形成現在各種詠春拳百花齊放、爭奇鬥艷的局面。 詠春拳(繁體作「詠春拳」),也有人作「永春拳」「泳春拳」,是流傳於廣東、福建、香港及新馬等地的各不同拳種類別,名稱中用「詠」「永」不一,這裡籠統稱作詠春拳(繁體作「詠春拳」),而具體派別則以各派自己確定的拳名作為標準。雖然現代詠春拳有很多派系,但根據各派可以確切考證的歷史,基本上是五個傳承體系: 一。五枚系,葉問詠春、區康詠春、古勞偏身詠春皆出此系。現在廣州的彭南詠春也與此系有關,不過綜合了洪拳等多家拳法,他們也自稱綜合不同派系詠春拳而成。 二。福建永春系,福建永春縣自明朝就有永春白鶴拳,歷史最為悠久,對後世南拳影響深遠,日本學者也考證出,空手道也源自福建的永春白鶴拳。八十年代日本沖澠剛柔流空手道曾派人到福州認祖歸宗。 三。紅船永春系,在新馬也被稱為「班中永春」,包括阮奇山詠春拳、岑能詠春、張保詠春、蛇鶴詠春門等,傳承自廣州紅船中人、著名武生新錦(原名陸錦,人稱大花面錦,又名正旦金、易金)。新錦傳馮小青,再傳阮奇山。 四。至善系,少林永春又稱少林花拳,前身為順德花洪拳,現在又稱順德永春拳。傳說起源於少林至

研究:肚臍高低決定運動能力

新聞來源:台灣醒報 2010/07/14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報導】田徑場上非洲裔黑人通常是佼佼者,但在泳賽則通常為白人的天下,現在科學家已經找出答案:問題就在這些選手的肚臍決定了上下半身的比例,讓這2項運動所需的衝刺力道與製造波浪能力,明顯佔到優勢。 根據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指出,肚臍是身體的重心,非洲裔選手身材上肚臍位置明顯比白人還高,因此身體重心較高腿部較長,比較能幫助選手在短跑或田徑場上進行速度衝刺,而泳池上需要製造波浪以利身體往前進,這點在軀幹較長的白人上較佔優勢,大約增加1.5%的速度優勢,另外亞洲人在體型上也同樣與白人有這點優勢,因此泳池表現也有潛力。 根據研究人員博江指出,「非洲裔選手移動時身體上半身不斷向前傾可以製造更多的力量,」而在游池裡,白人的優勢在肚臍較低因此軀幹較長。 過去學者通常會避免研究黑白人在運動場上的優勢,以免引起「種族」議題看法而模糊焦點,不過身為白人的他與另一名黑人的研究人員,從過去近100年來,男子與女子短跑與自由式成績紀錄來分析,因此得到這些結果。 這次研究結果同時登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sign & Nature and Ecodynamics 》期刊上。  

Việt-Võ-Đạo;VIET VO DAO;越武道,及越南的武術

八、九年前還在國外時,曾去過專門練習越南武術的拳館,當時純粹就是因為好奇,因為從來就沒聽過越南也有武術,剛好有人來住的地方發傳單,看到傳單上「越武」兩個熟悉的中文大字,旁邊又有英文說明,說這個VIET VO DAO是越南的武術,按耐不住好奇,一看當天下午有練習,時間一到我就趕忙衝去了。 到了道館,剛開始就看到一群人在練習踢腿,說真的,那並沒有太特別,因為很多動作都不陌生,不過接著我倒是看到一點非常感興趣的地方,就是他們在對練時,使出很多針對腿法的防禦手法,很多敝人都感覺是相當少見的有效,相信很多學過內含腿法攻防武術的朋友們都曾有過這樣的體會,防禦腿法不外乎擋架、抱、摔、打,其實很多手法並不是十分理想,對練時還好,真的在對打時,防是防到了,但還是受了重擊。所以當時看了覺得這些手法值得深入瞭解一下,想想每週這個時間反正也沒什麼事,乾脆就加入這裡的練習。 真正的練習果然就如參觀時所見,赤手空拳對人雙腳的動作非常的多,我就如計劃中的,專學那些對我而言特別新奇的手法。不過更有意思的有後頭,在那個外國人佔多數的武館,當中有幾位所學習的越南武術,分別是來自不同的系統,但因為我們那附近算是個小地方,有貼出VIET VO DAO 這幾個字招生的就這一家武館,武館風氣很自由,因此為了練習,這些朋友自然就都聚集到這裡。 其實正確來說,VIET VO DAO指的是一個越南武術團體的名稱,就像我們這邊的某某國術會一樣,越南漢文也可以寫作越武道,是由Nguyễn Lộc(阮祿)先生所創,不過應該是這個團體的名聲最為響亮的關係,所以到了國外後,許多人即使練的是別種系統的越南武術,也會使用這個名詞為他們的道館作宣傳,久了變成像是一個統稱一樣。前一陣子在收集資料時,都還看到不少人是這樣使用。所以敝人猜當初去參加的那個武館,八成也是一樣,反而同道館裡一個之前在別的地方練過越南武術的朋友,他所表演的東西才像是真正VIET VO DAO影片中的那種經典畫面。 和這些學習不同越南武術的朋友們對練,得到最大的收獲就是見到幾種風格相當古樸的武術系統,越南這個地方在地理位置上緊鄰中國,歷史上也曾多次被併入中國的領土,所以武術上受中國的影響極深,很多中國武術在越南都有傳承,甚至可能因為又歷經多次脫離中國完全獨立,使得有些古代中國的武藝風格,被獨立保留下來,有些部分還滿有啟發。 總之,關

VIET VO DAO;越武道,越南武術門派清單

這張清單和上次席拉的那份都來自相同的地方,趁接下來要談談越南武術的機會也將它貼出來,供各位參考。 越南武術; 在越南以及其他印度支那國家(寮國、柬埔寨以及廣州灣;中國廣東省湛江市租界等地)流傳的多種武術(VIETNAMESE AND INDO-CHINESE VIET VO DAO STYLES): - Co Vo Dao ( I believe this is all about weapons, I don't know if it is a style itself) - Cuong Nhu - Di Dohn Ang Truong - Doc Nahn - Du Nhuoc Thang Cuong - Duong Lang Nam Phai - Hac Ho (Black Tiger Style) - Han Bai - He Phai - Hiep-Tinh-Mon Vietnam - Hong Gia La Phu Son - Kim Long - Kim Ke - Khi-Cong Nhu-Thuat - Lam Son Vo Dao - Long Ho Hoi - Long Quing Phai (Longxingpai) - Mei Hoa Quyen(meihuauan) - Minh Long - Nam Hai Vo Dao - Nam Hong Son - Nam Phai Duong Lang (Nanpai Tanglangquan) - Nga Mi Ho Hac Trao - Nga Mi Phai (shaolin) - Nga Mi Son Phat Gia Quyen - Nga My Phai (Emeipai/Emeiquan) - Nguyen Trung Hoa - Niat Nam - Nom Tong - Quan Ki Do - Sa Long Cuong - Shen Chueng - Tay Son - Tay Son Nahan - Than Long (green dragon style) - Than Vo Dao - Thai Cuc Duong Lang - Thien Duong: - Thieu Lam Chu Gia - Tien Long Quyen - Tien Phap

紀念蘇定國老師

圖片
我的舅公也是中華民國居合道協會的會長蘇定國老師,於上週三一月27 號晚間6點半左右,因為肝癌而離開人世了,前幾天才從家人那裡得知,過世前幾個月舅公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但聽到消息還是嚇了一跳。 因為是親人的關係,敝人還在青少年的時候,舅公時常讓我一個人到老家的道館裡,耗上一整天,一對一的指導各種日本劍術及劍道的技巧,一般來說,應該很少人還未上初段,就有機會幾乎天天都可以和八段名師對打。這些經驗對我在日本劍術方面的啟發極深,可惜好一陣子的忙碌,很少再有機會,像以前那樣和他一起練習,也沒有機會,把我自己後來體會到的劍技心得,請他指教,轉眼間舅公已離開,希望他一路好走。 僅在此紀念  台灣劍道八段範士                           居合道八段範士 蘇定國 老師 公祭定在民國九十九年3月6日(六) 上午8:30 地點在板橋殯儀館--崇義廳 台北縣板橋市中正路56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