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09的文章

鋼琴兼指揮家巴倫波因(二)---珍貴的鋼琴錄音

圖片
20世紀大師系列(1)鋼琴家兼指揮家 Daniel Barenboim巴倫波因生平 巴倫波因的鋼琴詮釋 楊沛仁 巴倫波因在音樂界的成就,大概是這一個世紀演奏家之中極為突出的唯一一位。除了自小就以鋼琴 神童的身份在音樂界成為眾所矚目的明星之外,他始終堅持地要在指揮上一展音樂長才的苦心,最 後終於在一九九○年如願坐上芝加哥交響樂團的指揮寶座。然而,從一九六二年起(也就是他二 十歲時)便具有樂團指揮身份的巴倫波因,當在年輕時不斷全力投入指揮一途時,並未對於最初 成名的鋼琴演奏事業,曾經表示過想要放棄的念頭。由於不畏艱難地在這樣兩方面並行發展,終於 讓他成了本世紀音樂界裡,唯一同時兼顧指揮與演奏,而且在兩方面都成果十分輝煌的音樂家。 巴倫波音 五十年演出生涯 內含訪談 過人的天賦‧超人的體力 令人感到很不可思議的地方是,這樣同時兼顧指揮與演奏的緊湊生活方式,他竟然能夠在兩方面 都保持著一貫的水準。事實上,這樣卓越的成就都要拜他天生罕有其匹的條件所賜。他不論在任 何方面都符合一位世間天才的特質。他有著超人的智慧與靈敏的反應。聰慧的智力讓他輕易地就 能夠流利地操五、六國語言。而才華橫溢的音樂天賦,在潛能持續發展,以及努力勤勞的堅持等各 種優秀條件搭配出來的成果,足足讓他在音樂的事業上始終表現出類拔萃並且游刃有餘。而他那 僅有一百五十六公分的身高,更是影射著一位天才人物的卓爾不凡之處。另外,由他全年三百六 十五日無休無息投入在音樂活動的動作來看,這位天才型的音樂家所具有超凡人的智力與體能, 將令他的在音樂的路途上始終保有充份的發展空間。不論是指揮或者鋼琴演奏,天才橫溢的巴倫 波因,將持續穩站音樂領域的高峰。   執著追求指揮事業 經過了將近三十年在指揮路途上載浮載沈,而最後得以就任芝加哥交響樂團,進而確立自己頂尖 指揮家身份的巴倫波因,其對於指揮事業的堅持實在是罕見,比較起來,他在鋼琴演奏上的路途 ,就顯得自始至終一帆順風許多。他的鋼琴演奏始終是愛樂者極其熱衷的話題。很多喜愛他鋼琴 演奏的觀眾,對於他「不務正業」花下大量心血於指揮一事都感到十分惋惜。觀眾們對於這位在 七歲就能夠上台演奏一場音樂會,十二歲就出版個人第一張錄音,十七歲便在以色列舉行了一系 列貝多芬奏鳴曲全集演奏會的天才型演奏家,一直抱有極深切的期望。然而有關他在事業的發展 方向,卻與觀眾的期望不符,因為他不斷地把

鋼琴兼指揮家巴倫波因(一)--- 鋼琴神童與無法忘懷的指揮事業

圖片
巴倫波因其生活與鋼琴演奏 林彥儀 巴倫波因的祖父母皆為俄裔猶太人。在二十世紀初,由於俄國境內的暴行施行,其外祖父母便在少 年時移居至阿根廷。他的外祖母自幼即是熱烈的以色列猶太化主義者,她在1929年時帶著僅僅十 七歲的女兒(也就是巴倫波因的母親)以及其他的兒女前往巴勒斯坦朝聖。因此,我們不難想像在 以色列建國後不久,年幼的巴倫波因就隨著父母與外祖父母於1952年舉家遷往以色列;與母親的 家庭背景相比,巴倫波因的父親則來自一個截然不同的淵源-他從小便深愛音樂,在1930年代曾 被邀請到美國演奏,然而在鋼琴表演事業與親暱的家族生活之間,畢竟還是敵不過親情的牽掛而拒 絕此鴻圖大展的機會。 1942年的11月15日,巴倫波因誕生於阿根廷首都也是音樂中心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Arturo Toscanini、Wilhelm Furtwnler、年輕的Herbert von Karajan、Richard Strauss、 Wilhelm Backhaus、Walter Gieseking、Arthur Rubinstein、Erich Kleiber以及Claudio Arrau皆曾為當時造訪演出的常客。 巴倫波因的父親鋼琴習自義大利名師,亦是現今聞名的Martha Argerich的老師,名叫Vicente  Scaramuzza;但是教學卻是他一生摯愛的,那也就是為什麼他從未嘗試成為一位職業的演奏者 。事實上,巴倫波因的雙親都是鋼琴老師,母親教授初階級的學生,父親則負責較高程度者。當 每次家中的鈴響起時,稚幼的巴倫波因已知道是有人要來上琴課了;而在其小小的心靈中,他深 信不疑地認定在這世上人人都彈琴,一直到多年以後才發現原來有一些人是不彈琴的!   與鋼琴結下不解之緣 在四歲的那年,父親有一天和一位小提琴手手正在家中做音樂會前的演練。巴倫波因突然想要學 習小提琴,以便將來可和父親同台表演,父母在那時便開始為他們嬌小的兒子尋找合適的小提琴 ;又有時候見父親與別人合奏雙鋼琴,而瞭解到自己也可以和父親一起演奏鋼琴,即決定以鋼琴 為他的最終選擇。就這樣,他五歲開始學琴!母親指導了他如何讀譜並給與其生平的第一堂琴課 ,隨後父親立刻接棒傳授,且成為他此生唯一的鋼琴老師。 「鋼琴」給人的第一印象總是不如其它樂器來得有趣。任何從鍵盤上落下的重力都能製造出聲音 ,不論此撞擊是來自Rubin

中國跤

既然談了日本柔道,就順便介紹一下中國跤吧。中國跤也叫中國摔角,一般認知上是以地區來分,像是北平跤、天津跤、保定跤、山西跤等,都是以地域為名的技術。尢其清末民初之後,中國各地摔角相互交流十分普遍,這些敝人和同好們在中國內地各處所見聞的摔跤系統,摔法大多比較接近。故這些敝人自己另以時代來區分,歸納為清代之後的技術。 還有一種就是敝人過去很久以前在台灣曾學習過,據老師說是隨鄭成功來台,理論上是屬於明代以前的技術,這類技術應該也有朋友接觸過。在個人過去研究的過程裡,發現凡明代以前的武術傳承都有些共通點,就是動作名稱多半已亡佚,僅剩技術流傳,傳承不可考且極少,過去多在台灣南部流傳,習得機會罕有,現在要想回頭研究已非常困難。 明代以前的技術,個人感覺其風格比較接近日本的柔道、古柔術,還有包含倒地打法,主要是一般所稱的寢技,特別的是也有柔道和古柔術中常見的拋摔,所以關於中國是否有寢技存在過的問題,敝人倒是敢肯定,並且某些動作還和日本流傳的非常接近。據說日本的柔術,是由鄭成功派遣前往日本的陳元贇(贇字念作暈,上面是斌下面是貝)專使,傳授日人「大明捕人術」(人を捕らうる術)之後,集當地的武術大成而誕生。就其所處的時空背景,大明捕人術可能是唯一可考的,與之有關連的技術。不過既然沒有明確的傳承證明,我們還是就大家認知中的中國跤,也就是前述清代之後的技術來討論。 要學習中國跤,敝人認為最好的方還是從名詞下手,這是敝人過去在學習時整理出的方法,後來在教學研究時又做了些修正,這也是對初學者來說,比較容易的學習方式。還記得前幾天柔道;大小內外割掛公式那篇提到的公式嗎? 如果您覺得不好記,那中國跤可更要傷腦筋了,中國跤的名字更多,考據起來幾乎是一招一名。但其實初學的時候,照這個順序學就不會這麼麻煩,簡單來說,就是先以柔道的大小內外割掛對照中國跤中,這幾種手腳配合的招式先熟悉後,再學剩下的摔法和變化。 柔道大小內外割掛和中國跤的對照表如下,首先是割的部分: 大外割 = 切 小外割 = 摟 大內割 = 大得合 小內割 = 耙 再來是掛的部分,除了 小外掛 = 管 以外,其他像大小內掛,原理很像,但手法一點差別, 大內掛可以對照的招式是纏刁,或稱纏腿、麻花掰。 小內掛可以對照的招式是躺刀。 這幾個動作熟悉以後,再把剩下的動作都視為柔道前摔、支釣入腳、掃腰、內腿、過肩摔等的變形即可。以柔道的招式為主,是因

ฤาษีดัดตน (Rusie Dutton);隱士身法;仙人体操

圖片
最早開始研究這套方法是在2005年左右,無意中發現日本一位格鬥技教學機構的教學者 古谷暢基,正在大力的推廣一種很特別的運動,特別在它的動作看起來很困難,實際上做起來卻很自然,而且有非常溫和的放鬆和伸展效果,這一點和瑜珈有很大的不同。我才第一次體驗就有很明顯的感受,尤其是在這之前我已練習了快二十年的氣功和武術,更是驚豔的發現它對於這兩者輔助功效,便立刻開始著手進行資料收集。 當時要找相關資料並不多,不但台灣沒有,其實連泰國也不普遍,除了日本方面有一些資料以外,但總覺得還是要從來源的資料開始研究,一開始只有一張上面印有的圖片,在完全不懂泰文的狀況下,只能土法煉鋼,找了一個泰國的新聞網站,一個字一個字的找,拼出ฤาษีดัดตน這七個字,就從這起了個頭,藉由朋友和網路,陸陸續續的從泰國和日本等地得到大量的資料及書籍,才對這套方法有了比較深入的瞭解。 ฤาษีดัดตน ,「ฤาษี」讀作「Rusie」,是隱士的意思,「ดัด」讀作「dut」是矯正、改造的意思,「ตน」讀作「ton」,是反身代名詞,自己本身的意思。整句話直譯就是隱士自我矯正改造術的意思,一般市面上的書籍關於這個單字的常見解釋都有點問題,所以我個人將之譯為“隱士身法“身法一詞,在中國的氣功、武術中既有原泰文裡指自我矯正筋骨的方法,又意指自我精進、自我改造用的練功法,以盡量貼近原意。 日本方面譯作仙人体操,因為日文的仙人本身就有隱士的意思,而台灣在2007年8月楓書坊出版社有出一本翻譯自日本ルーシーダットン普及連盟的參考書籍譯為泰式瑜珈,國外也有書籍翻作Thai yoga,其實這樣的翻譯嚴格說起來並不正確,因為在泰國也有瑜珈的練習法,和印度瑜珈大致上一樣,最近隱士身法在世界各地漸漸推廣起來,名稱混用,原本的泰式瑜珈資料已經不好找了。 至於瑜珈和隱士身法有何差別呢? 首先,就是呼吸法的不同,雖然都非常重視呼吸法,實際的練習效果也都取決於呼吸法,瑜珈練習者通常已習慣於使用腹式呼吸,資深一點的則會使用完全瑜珈呼吸法,但其實這和隱士身法的呼吸法還是有些差異的,通常都需要重新學習。 再者,以功能上來說,瑜珈本來就是在印度及東南亞苦行式的修行人,用來修鍊的方法,初學者練起來感覺痛苦是必然的。而隱士身法的很多動作,則是特別針對修鍊的前後,身體僵硬、全身酸痛、手腳麻木、血液循環不良、甚至一

柔道;大小內外割掛公式

學過柔道的朋友應該都曾經有被這幾個名詞弄的暈頭轉向的經驗吧,不要說初學者了,連我所跟過的幾位段數很高或非常厲害的老師,其實也常搞不清楚什麼是什麼,既然沒能從老師口中得到合理的答案,也從沒看過哪個地方上有詳細的說明,在練了幾年柔道後,敝人我就匯整自己的過去經驗,整理了一個區分公式,公式如下: 首先第一點,「大和小」是指進攻方的腿法: 進攻方的腿往自己外側勾的腿法,我個人稱之為大勾,名稱就是以「大」作開頭。 而一樣是進攻方,若是往自己的內側勾的腿法,我稱之為小勾,名稱就是以「小」作開頭。 第二點,「內和外」則是進攻方的攻擊腿,也就是第一點提到的那用大勾或小勾的那隻腳,第一時間和對方腿的接觸點: 如果接觸的是對方的兩腿之間(這樣說好像有點怪,不過沒別的目的,只是為了摔他),名稱中間就會有個「內」。 而要是第一時間接觸的是對方其中一整隻腳的外側,名稱中間就會有個「外」。 最後的第三點,「割和掛」指的是進攻方的手法: 將進攻方用全身前推的方式摔倒對方,名稱中的最後一個字就是「割」,日文是用「刈」這個字。 用全身後拉的方式摔倒對方,最後一個字就是「掛」。 最後出一題考考大家,割有小內割、大內割、小外割、大外割;掛有小內掛、大內掛、小外掛,但為什麼沒有大外掛呢? 用這個公式簡單推理一下,就會知道為什麼了,「大」是大勾,腳要往外勾;「外」是腳第一時間要接觸對方腳的外側,全身還要後拉「掛」對方,人類根本就做不出這種動作,自然不可能有這一招。柔道裡還有其他很多名稱內有「大」、「小」、「內」、「外」的動作,也都含有上述的意思。初學者不妨在接觸一個新動作時,透過套用此公式的方法來理解動作,應該會有助於新學動作的熟練。 補充一些影片,這一系列講習會的影片,其實整理的還不錯,也滿適合初學者的。供各位對照,順便檢驗看看這個公式有沒有幫助。

葉問;盧文錦詠春拳

最近電影葉問暴紅,網路上關於詠春拳學習資訊的尋問度大增,連帶葉問的外甥盧文錦師父,同時也是李小龍的三師兄,更是四處受邀出現在各大電視節目和媒體版面。 說起盧文錦老師,是一位相當照顧我的好老師,也是一位老鄰居,因為其實盧師父就住在我阿姨家樓上,阿姨家住得很近,小時候常往阿姨家跑,早晚不時會聽到木人椿的巨大聲響從頂樓傳來,不時也會聽到附近鄰居抱怨這巨大的撞擊聲。當時也不知道那是什麼聲音,偶爾會跑上去偷看他們練拳,倒從沒注意過聲響的來源。 當時台北體專就家在附近,我七歲的時候就跟著鄰居的大哥去學柔道,整個北體棒球場的外圍有一間一間的武術教室,到處都有各種武術及運動的國手在練習,鄰居的朋友去跑去練什麼,我就跟著人家去看去學,耳濡墨染的腦海裡記了大量的動作,但小時候只是覺得很好玩,自認離應用自如的程度還很遠,剛上高中時,有一天心血來潮忽然想把武術學好,當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阿姨家樓上的盧師父。 盧師父那裡的課是從週一到週五有分上午班和晚上班,晚上班是8點以後開始到10點結束,人比較多,上午班就早上到中午,現在還有沒有上午班我不太清楚,而報名上午班學費要貴一些,但晚上的課程也可以參加,一開始我就是晚上去。有次練完拳翻著樓下的雜誌,才知道原來傳說中的李小龍所學就是詠春拳,因為小時候家裡電視看的少,有眼不識泰山,整個拳館練了詠春才認識李小龍的人,應該就只有我一個吧。這才知原來盧師父就是認識這個啟蒙李小龍,享負盛名的詠春拳,最好的管道。 要說起詠春拳的特色,就是入門的時間非常快,半年到一年左右,就可以學會動作的連貫,而大部分的武術比較容易練會單招應用,可以有很多單招練的又快又熟,但是應用的時候一定是一招一招用,很難學會怎麼連貫,以前小時候學到的東西就是給我這樣的感覺。當然它的這項優點底下也難免帶來另外的缺點,不過這就另當別論了。 晚上班練到黐手時,比較有互動,興趣就來了,「黐」這個怪字字典裡的讀音是“吃“,意思是黏鳥用的木膠,不過因為詠春既是廣東一帶流傳的武術,在一般詠春拳館裡,還是習慣採廣東話的發音方式,念作“漆“,黐手有分單黐手和雙黐手兩種,是詠春用來訓練雙手敏感度的方法,就是詠春之所以能使初學者快速進步的主要方法。一日和媽到阿姨家,想說這陣子既然白天因故而都有時間,乾脆一起順道上樓問問盧師父上午班的事情,說著說著媽脫口就說出我長大以後也想像盧師父一樣

とみ新蔵

圖片
這是我個人最欣賞的一位日本漫畫家。他的畫風寫實,作品內容大多和一些日本古流劍術有關。而我個人最欣賞的一點是,他的作品非常重視考據,相關歷史、刀劍服裝、尤其是武術動作及各門派劍術的理論,都看得出有下過功夫研究。特別是他本人的劍術造詣相當深厚,因此作品不像一般漫畫家常見的通病,動作部分一律含糊帶過,或是畫不下去後只好天馬行空,各方面的細節都不馬虎。他的部落格裡亦不乏其他領域的研究,值得一看 http://hiratomi.exblog.jp/ 。 很可惜他的作品在台灣似乎不太有名,之前有一套「柳生連也武芸帖」, 尊龍出版社有出過1~4集,好不容易等到最後的第5集的居然就不出了,不知何時才能看到。這套漫畫很適合對古流劍術有興趣學習者看,裡面的劍術理論和我個人從書籍,及向許多老一輩的劍術老師請益而來的觀念和境界亦不謀而合。舉例來說,最近日本和台灣的武士刀練習者,不知為何都瘋狂的愛上試斬,到處都是試斬的影片,最有名的應該就是這位修心館的館主町井勲先生吧, 不可否認試斬對初學者是相當有魅力的一項表演,但卻是劍術精進的一大障礙,這套書裡就有對何為劍術? 及為何不應狂練試斬有很精彩的記述。 總之,這些作品中顯示他認真研究劍術的精神,是我認為最了不起的地方,期許有一天,華人武術的愛好者也能有這種追根究底的精神,並喜歡這一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