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兼指揮家巴倫波因(一)--- 鋼琴神童與無法忘懷的指揮事業











巴倫波因其生活與鋼琴演奏


林彥儀




巴倫波因的祖父母皆為俄裔猶太人。在二十世紀初,由於俄國境內的暴行施行,其外祖父母便在少


年時移居至阿根廷。他的外祖母自幼即是熱烈的以色列猶太化主義者,她在1929年時帶著僅僅十


七歲的女兒(也就是巴倫波因的母親)以及其他的兒女前往巴勒斯坦朝聖。因此,我們不難想像在


以色列建國後不久,年幼的巴倫波因就隨著父母與外祖父母於1952年舉家遷往以色列;與母親的


家庭背景相比,巴倫波因的父親則來自一個截然不同的淵源-他從小便深愛音樂,在1930年代曾


被邀請到美國演奏,然而在鋼琴表演事業與親暱的家族生活之間,畢竟還是敵不過親情的牽掛而拒


絕此鴻圖大展的機會。




1942年的11月15日,巴倫波因誕生於阿根廷首都也是音樂中心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Arturo Toscanini、Wilhelm Furtwnler、年輕的Herbert von Karajan、Richard Strauss、


Wilhelm Backhaus、Walter Gieseking、Arthur Rubinstein、Erich Kleiber以及Claudio


Arrau皆曾為當時造訪演出的常客。


巴倫波因的父親鋼琴習自義大利名師,亦是現今聞名的Martha Argerich的老師,名叫Vicente


 Scaramuzza;但是教學卻是他一生摯愛的,那也就是為什麼他從未嘗試成為一位職業的演奏者


。事實上,巴倫波因的雙親都是鋼琴老師,母親教授初階級的學生,父親則負責較高程度者。當


每次家中的鈴響起時,稚幼的巴倫波因已知道是有人要來上琴課了;而在其小小的心靈中,他深


信不疑地認定在這世上人人都彈琴,一直到多年以後才發現原來有一些人是不彈琴的!


 




與鋼琴結下不解之緣

在四歲的那年,父親有一天和一位小提琴手手正在家中做音樂會前的演練。巴倫波因突然想要學


習小提琴,以便將來可和父親同台表演,父母在那時便開始為他們嬌小的兒子尋找合適的小提琴


;又有時候見父親與別人合奏雙鋼琴,而瞭解到自己也可以和父親一起演奏鋼琴,即決定以鋼琴


為他的最終選擇。就這樣,他五歲開始學琴!母親指導了他如何讀譜並給與其生平的第一堂琴課


,隨後父親立刻接棒傳授,且成為他此生唯一的鋼琴老師。




「鋼琴」給人的第一印象總是不如其它樂器來得有趣。任何從鍵盤上落下的重力都能製造出聲音


,不論此撞擊是來自Rubinstein的手指,一個灰缸或者是一顆石頭;彈在琴鍵上的壓力不一定會


產生多色彩的音色,但是當你發現此樂器的中性特質之後,你完全領悟到正因此而賦予了鋼琴豐


富的表達力。如此藉著任何程度的觸壓即能彈出中立的聲響,初階段的鋼琴學習是容易且較不具


趣味性的。巴倫波因深信鋼琴具有任何樂器所不及的對其他印象聲效之創造力。對他而言,中性


的鋼琴已為虛幻間的管弦樂團。




七歲正式公演

1950年8月,年僅七歲的巴倫波因在Buenos Aires做第一次的正式公演。隔年他首次與管弦樂團


演奏莫札特的A大調鋼琴協奏曲K.488。巴倫波因與父親學琴直到十七歲,自己很慶幸在學習過程


中無需更換老師。他認為許多的器樂家多次游移於不同的老師之間而學習到不同的演奏法,但在


同時也必須忘卻從前的彈法以便適應新的習性,這或許還甚至牽連到技巧問題-如有些學派主張


高手腕彈奏,另一則主張手腕要放低,或者手指持平以及成弧線微彎的相對論調-這些「改變」


都降低了演奏的率真與自發性。




鋼琴與指揮的抉擇

在1953年的夏天,巴倫波因首度與以色列愛樂交響樂團合作演出。有人從此看到一顆冉冉升起


的新星,光明前景在望;反之便是典型猶太式的反應:「天才兒童!我們早見怪不怪了!」1954


年夏天,父母決定讓巴倫波因前往薩爾茲堡和Markevich開始學習指揮。他的父親和


Markevich在同時有一段很長的爭議,Markevich要巴倫波因停止彈鋼琴而以指揮身份繼續其


音樂生涯;然而,父親覺得兒子不應該中斷鋼琴演奏事業以及在學習指揮期間仍應擴廣其獨奏曲


目,他認為沒有必要於此刻即替一位才十一歲的孩童做出極端的快擇。顯然地,父親的見解是非


常明智的!




青年的危機

十七歲的那年,巴倫波因的舞台生活並不如意。他不再是大家眼中的小孩,且又還未是一位茁壯


的成人;因此,「神童」的吸引力消失,表演活動頓時停止,青年期的危機意識卻愈長愈烈。「


我記得當時極度沮喪,對於自己的日子並不感到快樂,且亦疑惑未來的去向。」偶然間,位於臺


拉維夫(以色列西部之城市)的一個小音樂廳其負責籌辦音樂會者邀請巴倫波因演奏,他毫不考


慮地答應,同時告知他將演奏貝多芬的全套鋼琴奏鳴曲-而他辦到了!那時候是1960年的春天


,他在每一個星期六做一場演出。「此舉算是我憂鬱心情之治療法,我決定了某種自己必須去辛


勤汲取的目標。」如此這般,在連續的八場音樂會中,他學會了也彈完了所有的貝多芬鋼琴奏鳴


曲。




錄音工作的開始

巴倫波因繼在臺拉維夫壯舉數年後,他又再度重彈貝多芬的全套奏鳴曲。只是這次從臺上轉入錄


音間表演,陸陸續續地分三時期(1967、1969和1970 年)由EMI製作完成(CZS 7628632)


。他的詮釋無疑地獨具了其他鋼琴家對所謂的「德國式」貝多芬作品所沒有的那股恬美意境,尤


是在慢板樂章的音韻傳達有非常細膩與感性的投射。他呈獻給聽眾的是年輕、甜純的貝多芬-充


斥著強烈之個性對比,有豪邁奔放,也有浪漫的情懷。試想這段錄音是製於他25-28歲之間,如


此年輕的心已能有這番深刻的樂品,無怪乎其能有現今輝煌的成就。整體而言,這是一套很精彩


的專輯,極力推薦給愛樂者。




樂壇佳偶

與杜普蕾的邂逅是於1967年12月在鋼琴家傅聰的宅邸,三個月兩人便決定結婚。1968年,巴倫


波因在紐約巧逢小提琴家Zukerman。那時候的 Zukerman十九歲,已是家戶喻曉的音樂神童並


熟知所有的室內樂作品。據說任何你所能想到的室內樂曲子他都可以拉出小提琴或中提琴的部份!


他們是在巴倫波因與奧曼第帶領下的費城交響樂團之演出後才見面;隔天,他們便在巴倫波因夫


婦下榻的飯店中一起合奏室內樂,三人之間立刻意識到相互間樂性上的莫名契合,於是當場決定


往後將定期演出三重奏。從此,Zukerman成為這對樂壇佳偶音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同為


弦樂器演奏者,Jacquelin與他之間存有相通的認知。他們的振音和弓法力度上的融稱是我在其


他亦是由傑出獨奏家組成之室內樂團中非常少見的。



從由EMI於1970年為巴倫波因、祖克曼和杜普蕾錄製的貝多芬三重奏(CMI 7631242)中,


弦樂聲部之間的唱和專注而諧和,溫暖的音色配上巴倫波因特有的甘醇觸鍵交織其間,他們悉


心營造出的鮮活、莊重的生命力,一體的氣勢沈穩但不吵雜。這樣具思考性的演出實在令人難


以相信他們的平均年齡在當時也不過才二十四歲而已。讀者有機會不妨聆聽此錄音,細細品味


其中的神韻。


ps 以下是在我國小時就看到的珍貴錄影,裡面有超爆笑的排練錄影與音樂家簡介 舒伯特 "鱒魚" : 鋼琴/巴倫波音 小提琴/帕爾曼 中提琴/祖克曼 大提琴/杜普雷 低音提琴/祖賓梅塔









展開多元化的舞台生涯

1969年間,巴倫波因首度指揮柏林愛樂交響樂團以及紐約愛樂交響愛團。他也在此時猶疑是否


要放棄鋼琴以專心從事指揮,許多人無法相信他能兩者兼顧,而有些人覺得他應該放棄鋼琴-他


們認為他的指揮天賦更勝於成為一位獨奏家;畢竟無數優異的鋼琴家有如潮湧般地竄起,但卻罕


見指揮新秀。巴倫波因最後還是選擇了多元的舞台角色;他開始為其他樂手伴奏、從事室內樂


的表演(特別是與來會同Itzhak Perlman的合演),也身兼室內管弦樂團的指揮(一邊彈奏、


一邊指揮),再加上交響樂團的指揮職務。忙碌多樣的表演活動使得同僚們難以置信他如何能


面面顧到。巴倫波因:「我必須承認自己從不曾想像能活躍於這些多面的音樂領域中。」




巴倫波因大部份的與弦樂室內樂的演奏都是和妻子一起出場,對於他最近二十年來一些偏漏的


室內樂曲目也就是因為他再也無法找到能取代先妻位置的演奏家而做罷。




柔緻的音色一直是巴倫波因其鋼琴演奏吸引我的緣故;特別是在這組由DGG製作發行的孟德爾


頌無言歌全集(DGG 423 931-2)中,孟德爾頌吟唱式的曲風在他細巧的指稍間詠出了一片清


新靜雅的光景。所有器樂之品往往倍需更精鍊的人文涵養以烘托其特有之純徹情趣;巴倫波因


向來的纖細樂思在此很傳神地再現曲中的浪漫姿采。夜深人靜時,何不讓自己隨著此樂音洗滌


心靈的繁瑣,安享片刻的寧息。




出掌芝加哥交響樂團

1983年,當蕭提在Bayreuth指揮演出華格納的指環系列歌劇時,他與巴倫波因有了第一次的


對話,在談話中,蕭提暗示其近期內的離任芝加哥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一職,並意欲由他接掌此務


。巴倫波因對於前輩的肯定感動不已,內心的喜悅當然也不在話下,在蕭提榮譽退隱後,巴倫波


因正式成為現任的芝加哥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蕭提:「終止和此樂團自1970年以來愉快的客席


指揮合作關係,至此將寄予我與他們未來更成功的結合。」




多變的音樂生涯

由London於1990年灌錄的莫札特鋼琴協奏曲CD(430 232-2)是非常有趣的專輯,其中包含


了由Andr Schiff、巴倫波因和蕭提,聯合演奏的三鋼琴協奏曲,好奇者不如親身耳聞。巴倫波


因靈活俐淨的技巧恰當地詮釋莫札特頑童般的遊嬉個性,是很活潑的演奏!開放多變的音樂生涯


一直是巴倫波因固守的夢想。最後,願他一生燦爛與永恆的藝術生命!


from: http://cdhi.audionet.com.tw/old%20cdhi/review%20cdhi/people/%AB%FC%B4%A7%AEa/%A4%DA%AD%DB%AAi%A6]/%A4%DA%AD%DB%AAi%A6]1.htm


 


20世紀大師系列(2) Daniel Barenboim巴倫波因鋼琴錄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劍道的可攻擊部位

柔道;大小內外割掛公式

劍道竹刀的握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