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宮拳重釋 行氣玉珮銘
行氣玉珮銘是它最普遍的稱呼,另又有行炁玉柱經、劍珌、玉刀珌、玉珮銘、行氣銘玉杖飾等名稱。現藏於天津博物館,據郭沫若考證,為戰國初期(約公元前380年)的作品,是現存最早的氣功理論文字史料,時常被武術氣功類的書籍引用。由於是先秦時代的作品,文字不易解讀,發現武術氣功類習籍引用時總是直接引述下列常見版本:
「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敝人也是直至四、五年前,有日心血來潮的找來此文物的圖片一看,才有驚覺原文與現代常見的釋文差別頗大,再找資料,發現考釋雖然有多種版本,各研究者解釋不同,但多用後代才出現的周天術、甚至外國的瑜伽為基礎。
其實照宮拳這類先秦以前的傳承,其內修理論與後代習氣功者所理解的,大相逕庭,此次再看發覺於我們而言,初步理解這同時代系統的內涵並不難,沒想到竟然忽視此資料如此之久,開始重啟研究,為求精確,所有文字也自行重新查找了一番,斷斷續續的到最近才終算滿意,自釋版本如下:
「行氣宎=則蓄=則神=則下=則定=則固=則明=則長=則退=則天=丌臿在上墜丌臿在下巡則生逆則死」
說明:
“=”為重文號,表示重覆上一個字。
宎,音咬,簡解為,空氣進入孔洞產生風切聲的狀態,其他解作吞、深、天等。
蓄,原字為「辵畜」,現已無此字,一般考所為蓄的意思。
臿,音插,其他解作舂、本等,原字上為「本」下為「臼」,但現在已沒有此字,故敝人照其練功上的涵意選一個形意都最接近的臿字。
丌,音其或基,意思亦可為這兩者,並不影響內容解釋。
而敝人認為常見版本以伸代神、萌代明、地代墜、順代巡,加上斷句不同,意思就完全一樣了。
其實還有很多細節可以解釋,不過這關係到同時還得說明許多我們練習的觀點等,太過複雜,容後再表,以上淺見,僅為個人研究,供同門的各位參考。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