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09的文章

相撲;SUMO

圖片
相撲,其實東北亞一帶在歷史上都曾經使用過這個名稱來代表摔角,不過現在這個名稱,已經演變為專屬於日本的這項有國技之稱的比賽型武術,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一般對它的印象就是兩個大胖子在台上互相推擠,直到把其中一方推出界外為止。職業相撲選手日本人稱作「力士」,日本相撲協會的體型規定是這樣的「身長一米七三以上(五尺七寸以上)体重七五キロ以上(二 ○ 貫以上)」;身高 173 cm 以上,體重 75 公斤以上,以男性來說,這樣的標準並不會太高。會演變成兩個壯漢互推,主要還是因為巨大的身形和噸位更有利於比賽的關係。 台灣由於過去曾被日本統治,所以許多老一輩的武術家或多或少都練過一兩種日本武術,像劍道、柔道、雉刀道等,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使我在後來和他們學習中國武術時也能同時接觸到一些日本武術,相撲就是其中一種。相撲我學的並不多,也就是練習過一點點現代相撲的摔法,但這些摔法也還是滿有啟發,主要因為是相撲服裝只有一條丁字褲,那條丁字褲的正式名字是相撲褌,褌字,讀作昆,是指專為遮蔽下襠的一種褲子,此外身上的其他地方都未著任何衣飾。要摔倒對方只能靠不易抓握的肢體及褲子的腰帶部分,世界上大多數的摔法多會借對手的上衣以為力矩,相撲這點就突顯出它的特色。 現代相撲的招式大約 82 招左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日本相撲協會的網頁 ( 日文版   ; 英文版 ) ,裡面就有完整的圖文說明。但其實古流的相撲,據目前找的到,有記載的招式就有 216 招,另外有圖畫及說明保存下來的約有 175 招,很可惜當中許多招式,或有在多年歷史的流傳過程中失傳的,或有為了比賽安全而在比賽中被禁止使用的,總之現在已沒有看到有人在練習。過去我曾經非常努力的想要找到古流相撲招式的資料,但卻一直苦於沒有管道取得,目前能找到比較完整的資料,就是 坪田 敦緒 先生在他的網站「 相撲評論家之頁 」發表的這篇 決まり手概説 ,裡面有一些古今流相撲的手法對照說明,和以下的圖表,內容相當詳細,不過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僅有文字說明,只能憑空猜想,過過乾癮。 相撲技名 ( 解題 ) 相撲強弱理合書 ( 延宝) 相撲行司絵巻 ( 寛延) 角力秘要抄 ( 寛延) 相撲...

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靜無以成學。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年與時馳,意與歲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篇文章,是出自三國諸葛孔明的著作,諸葛亮誡子書,或有稱誡子篇,我個人非常的喜歡,時常反覆讀它、不斷玩味。其版本及引用的著作不計其數,至於原文出自何處?敝人我就不太清楚了,由於版本很多,同篇中有些文字或有錯簡,如上段文字當中的慆慢及意與歲去,或有作淫慢及意與日去,敝人又另翻了幾本古書,並採用上文中被徵引頻率較高的文句。由於原文就已非常好讀,故我僅將幾個讀者可能比較會有疑惑的字詞,其註解都放在底下,就不另行翻譯了。   慆慢:慆,念作滔。有放縱、懷疑、隱藏、喜悅的意思。慢:則有怠惰的意思。這裡敝人認為應該解釋為,隨時都太快樂、太high,自我放縱且怠惰的樣子。 險躁:危急時就心急,躁進。 窮盧:窮作困解,可以指是困於一個境地,始終沒有自我進步的情況。   短短的一段文字,道盡了我這些年來學武及教學最大的心得體會,意境深遠。今將它再次貼出來與各位共享。

西洋劍的古流

圖片
全世界各地方的武術都會有這樣的現象,隨著各家心得不同,總是會很自然的出現這兩個選擇,有的人會選擇保持傳統的訓練方式,就是這篇文章所謂的古流,有的人則選擇制定出合適的規則,將武術比賽化。上回提到古典擊劍(classical fencing),於是就有朋友問起,這就是西洋劍的古流嗎? 其實,西洋劍的古流嚴格說起來有兩種,兩者的愛好者其實也多有重疊。在類似現代這種細長造型的決鬥劍出現之前,歐洲地區使用的劍其實有很多種,劍身大多較寬,長度就不一定,有長有短,也有雙手持或單手持的。其中一種古流就是專門在研究這個時期的劍術,或其他同時期的兵器術,這種武術在近代許多愛好的努力下,一方面整理過去的資料,另一方面可能也吸收了東方武術的技巧,招式其實也相當精妙,實際練習時是使用處理過,沒那麼危險的金屬兵器,也會使用現代常見的擊劍面罩等護具,一般稱它作古代擊劍 (historical fencing)。 另外一種就是之前提過的古典擊劍,這是指在決鬥劍出現之後,仍然沿續古代擊劍精神的一種劍術,使用的劍就和一般擊劍比賽場上類似,動作大致上都和現代的擊劍運動一樣,不一樣的地方在於,現代的擊劍運動只能使用劍來攻擊對方。而古典擊劍則比較是停留在決鬥的思維,決鬥時輸了搞不好就是賠上自己一條小命,所以雙方為取勝自然比較無所不用其極,另一隻通常是空著的手可戴上不易被割破的手套撥擋或控制對方的手,或是乾脆使用別的武器來輔助攻擊,有時不只動手也動腳,腳在適當的時候也可以輔助進攻。 以前我在學習中國武術的時候,認識了一位風趣熱情的北歐人,外觀看起來大約四、五十歲左右,在世界上許多地方住過,會一點中文,所以和他溝通相當的容易。除了上兩種古流及運動型的西洋劍術外,他對印度南方的一種古武術,卡拉里帕亞圖(kalaripayattu)也有研究, 有人說它是世界上最老的武術,甚至有一說是世界武術之母,不過並沒有什麼明確的證據證明就是了。個人認為它的風格剛好是介於東西方武術之間,是一種很有意思的綜合武術。無論是西洋的劍、盾、棍等;動作大開大合的中國北派武術;東南亞泰國的muay thai、菲律賓的Kali、馬來西亞和印尼的Silat,這些拳術和兵器術,在卡拉里帕亞圖的動作裡似乎都可以看到它們的影子。 這些技術,他表示是在國外和朋友們一起研究武器術時,從別人那裡學的,後來經過...

태껸(Taekgyeon);腳戲

圖片
提到腳戲,就不得不秀一下這張由一百多年前的韓國畫家劉淑,在西元1846年畫的這張精美的大快圖,上面所繪,據說就是當時腳戲練習時的情景。 腳戲是一種真正發源自韓國的古武術。一提到韓國,應該有不少人要皺起眉頭了吧!一般人的刻版印象,在韓國人口中似乎什麼東西都是韓國發源的,以我在國內或留學時期所認識的韓國朋友,普遍來說,也符合這種印象,有著強烈的民族性,難免造成華人們對這個地方的人事物有點意見,說是積怨已深可能也不為過。 尤其是有關文化傳承方面的考據確實也較不嚴謹,排除網路上的不實文章不論,許多爭議性的內容也時常冒犯到週邊國家的敏感神經,武術方面也有類似的情況。但站在研究武術的角度,任何成見都應先暫放一邊,畢竟,這樣的民族性,才會孕育出這樣特色的武藝,自然也是有它的研究價值。 十幾年前在國外留學時認識了一位韓國學生,這位朋友個性溫和、沈靜與世無爭,和一般印象中的韓國人不同,所以說真的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他給人感覺相當得真誠,我們很自然就熟了起來,有次無意間我看見他一個人在空地上踢腿,腳踢出去前踏著奇怪的步法。那是我第一次見識到這種武術,在那個網路才剛起來的時候,就算以前幾乎做任何事都開著Discovery頻道的我,也從沒看這種武術的介紹,還真是完全沒有研究。 親眼看到他示範了幾個動作,就立刻提起我的興趣,當場就跟他學了起來,之後每次練習,也沒那麼講究,就僅穿著平時較寬鬆的衣服,所以我也沒看過他們練習時的專門服裝,雙方唯一的溝通語言就是英文,這種武術的發音有點像跆拳,加上韓國口音更像,所以,從那一陣子的練習到後來,我都一直以為它只是一種風格非常不一樣的跆拳道練法,細節更沒多問,直到幾年後電視上陸續有專題報導,才恍然大悟。 這種武術韓語原文的古時的寫法是「태껸」讀作Taekgyeon,現則多用「택견」讀作Taekkyeon,韓國有一本專門敘述古代風土名俗,由崔永年編著,奬學社於1925年出版的書籍《海東竹枝》,當中的描述是這樣的: 「舊俗有脚術,相對而立互蹴倒,有三法;最下者蹴其腿;善者托其肩;有飛脚術者落其髮,以此或報仇、或賭奪愛姬,自法官禁止。今無,是戲名曰탁견。」 「百技神通飛脚術, 輕輕掠過髮簪高; 鬪花自是風流性, 一奪貂蟬意氣豪。」 它的譯名及漢字名則相當繁亂,光我所知道的就有「跆擊」、「跆拳」、...

太極拳與道功 --- 南懷瑾先生講述 (轉自十方雜誌)

編者按:本篇講記原為南師懷瑾先生在1966年於立法院之講演,由學生們當場筆記整理而成。據師云:此文只是當時隨意談話之資料,疏漏甚多,並不完整,故登出涉及很多太極拳的拳理原則,故登出以為讀者之參考。 緣起 太極拳協會會長立法委員韓振聲先生,曾經以「太極拳與道功」這個問題來問我,所以就我個人年輕時學拳的經驗提出來與他砌磋研究,我們一致以為學太極拳到最後階段,應該走入修道的途徑較為圓滿。由於那次相談得很投契,後來又應他的邀請於民國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十一月十一日,假立法院第二會議室做了此次講演。當天報紙刊出的新聞,誤以我為國術家相稱,實在不是事實,只是覺得國內的武術精神,與日俱衰,令人憂心,正如今日中國文化之亟亟待興一樣,而返觀太極拳在歐美各國則日益流行,每回看到國外寄來的拳姿照片,卻又不免有「橘逾淮而枳」的感慨,因而藉此次講演的機緣,貢獻個人一得之見,以就教高明,並以闡述我中華文化中武藝精神內涵之一般。 一、習武經過 童年 我自幼個性就好動,並嗜讀武俠小說,剛在十二歲時即開始習練種種武藝。此前在六至十餘歲時期則因體弱多病而日與藥物為伍,且目患近視、常私自貪閱武俠小說而躲在樓上書房按圖瞎練,父母固不知情。因心慕飛簷走壁,自亦練學跳梁倒掛,有一天,不慎從樑上跌落到地,聲震一室,家父聽到巨大聲響上樓察看,才知道我在偷偷習武,當時他老人家並沒有對我責怪,反而聘延武師到家教我武藝,這時起我才正式開始習武。 啟蒙 當時在家鄉浙江樂清一帶盛行所謂的「硬拳」,與今日一般練拳情形相差不多。起初,隨師習練時,固然不知道以我衰弱之軀而學此剛猛之拳是否適當?又不能分辨拳藝的優劣,每回習拳之後卻有頭腦昏昏之感,莫知其所以然?但以從小志慕俠客義行,所以也就勉強自己而照練如儀。 訪師 其後負笈四方,人事接觸漸廣,以心喜武術道功,乃不計耗資,不論宗派,凡遇有一技之長的人,或俱神通,或有道,或有武功,即頂禮叩拜為師。因此到二十歲前,所拜的師父,各門各派,積加起來亦多達八十餘人。所學範圍包括南宗、北派,長拳、短打,乃至十八般武器,至少亦習弄過十四件左右,外加蒙古摔跤、西洋撲擊等,真可謂:「樣樣統摸,般般皆弄。」 比賽 有一次,中央國術館張清江先生,於杭州國術館主辦全省性國術比賽,我亦參與其盛,以姿勢優異而獲冠軍。抗戰前,各縣市普設國術館,都有專人負責,武風維揚,盛極一時。然我私自反省所習武藝實未精到,各路...

諸賞流和術

這是日本的一個古武道門派,它最大的特色也是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在示範某些投擲技形的時候,雙方會互相配合,將對方丟的老遠。這個網站很久前在我的家族有po過,時間有點久遠,網站上有影片可以觀看,但有點不太靈光,可能要等稍微久一點。 http://blog.goo.ne.jp/bmw_r1150/m/200604

實戰和比賽的衝突

時常聽到這樣的問題,比賽是不是就等於實戰? 這個問題應該很多練武的朋友被問到時心理都會猶豫吧。 一般回答這個問題,大概都是用主觀的經驗,有人認為所謂的實戰,就是包含很多比賽禁止的攻擊方式,如刺眼、扭耳朵、撩下陰之類的,身材條件再好的人,碰上這些也沒轍。 有的朋友則認為比賽下限制的越多,實際上為實戰將所有限制拋開時,尤其此時上述的所有招式,兩邊都可以用使用時,平時就在比賽規則限制下的一方,必定就像拿掉所有束縛,一定是更銳不可擋。每次討論到這個問題,總有人要爭個面紅耳赤,最後也沒個結果。 敝人的想法是這樣的,與其相信感覺,不如利用客觀的數學來分析,理論上實戰時攻擊中對方的次數越多,對方越有可能失去攻擊能力,而對我而言動作的變化越多,越有機會擊中對方。所以如果我會10招,在不重覆連續使出所有招數的情況下,就會有10! 種組合,那就有362萬8800招可以用使用。如果規則下使得一招不能用,那就只剩下9!種組合了,足足少了326萬5920個招式。有重覆使用同一招的狀況下的狀況下差別更大,變成10的幾次方和9的幾次方的差別。而比賽時禁止的通常不會只有一招,每少一招就少了10倍以上的變化。如果說實戰的目標是要全身而退,保命優先,在邏輯上很難相信,平常沒有練習過幾百萬種變化的應對,真實遇到其中一種時卻反應的過來。 當然為了比賽而練習時,免不了要集中訓練一些技術、體力等,這些對個人短期內的進步效果也是非常顯著的。因此能單純的享受賽前的訓練過程,和比賽時的刺激是最好的了,對賽果有所要求是人之常情,當然有好成績更是一件樂事,不過敝人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避免不斷執著於輸贏,不自我框限在為了符合比賽的訓練模式中,而阻礙未來的進步空間,武術才可能學得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