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拳






八極拳在台灣算是一門非常有名的武術,早期的熱度應該不下於現在的詠春拳,加上VR快打的推波助瀾,敝人週圍習武多年以上的朋友,還沒有一人對其技法不如數家珍的,當然這和傳說中神槍李書文的事蹟還有他的傳人劉雲樵先生正好就在台灣創立名為「武壇」的武術學校開門授課不無關係。關於李書文的事蹟若末曾聽聞過的朋友可參考以下這段文字:





李書文,南良村人(隸屬鹽山縣),在八極門譜六世,為黃四海弟子。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專精鍛練,以致陽縮如蠶。奉系軍將許蘭洲延之為師,一時三省師旅之長,從學者若鯽。



李景林督直時,邀其來津教授將弁。燕京技術家聞其名選藝最精者二人,赴津與較,書文遜謝,設酒款之,酒闌,來者終請一試,書文不得已,撤席,主定,呼曰:「請!」乃進步一掌,擊其前立者頭入於項內,而睛出眶尺許。次者復欲較,書文又呼曰:「請!」仍以掌撲其頭,其人頭微偏,掌落其肩,肩骨折、節脫。



書文掌法於室中排擊空氣,去窗五尺,紙震動有聲,故其拍擊燕客,若摧枯然。其最精之藝為大槍,蓋得吳鍾之嫡傳。蠅集於壁,以槍刺之,應手落地而壁不留痕。其與人較槍也,恆以槍桿與之相攪,急掣槍柄,敵即前仆於地。又有單手托槍法,以一手插腰間,以一手托槍桿,槍柄亦插於腰際,而運槍如神,人莫能當;又以拱把鐵椎,長三尺許捶之入壁,有力者拔之不能出、撼之不能動。書文以殳攪之,隨攪而出若拔芥然。故軍旅之間又群呼為「神槍李」,云。



(民國二十二年《滄縣志》載)






關於八極拳的起源,是源於一中國南方的道士 癩,其真實身分有各家臆測,真相如何我們無從得知。比較明確的事蹟紀錄是在癩 傳藝於吳鐘,接著又託其徒 癖(有說是一和尚)續傳其藝之後。故我們談八極拳的歷史時,多會從吳鐘之經歷開始談起,關於吳鐘,早期中國以外地區的傳人因為分隔兩地,資料不足,只能參考口述歷史,難免有不少失誤,現在我們可以參考以下這段轉自吳連枝官方網站的資料來瞭解:





吳鐘,字弘聲,回族(1733—1823),河北省滄州東南鹽山縣後莊科村(今屬山東省慶雲縣)人。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吳鍾「園中學圃,忽來一南方遊客,口喝腹饑,鍾款待茶飯,談論投機,談及技擊之術,鍾聞所未聞,……,遂師事之。」雍正八年,南方遊客忽曰:「吾術汝盡得之,吾將逝矣。」鍾拜曰:「受恩師教誨,然而不知師之仙鄉姓氏?」答曰:「凡識『癩』字者,乃吾徒也。」言罷辭去。逾二年,復來一南方遊客,自稱「癖」,要與吳鍾比試技藝,鍾又敗北。吳鍾欲拜師,來者曰:「吾受癩師之命,授汝大槍奧妙與武術秘訣一卷。」



清雍正十三年八月,吳鍾投福建晉江少林寺,寺內機造山門,密藏木人、木猴諸多暗器,吳鍾出入山門三次,一無著身,寺僧並鎮寺欽差官獎其神槍,並贈錦標一囊。時遇武林高手李章、康大力為友。有詩證曰:「神槍吳鍾世無雙,提柳單刀數李章,擒拿短打康大力,三人同拜一師方。」



清乾隆初年,康熙帝十四子、撫遠大將軍恂勤郡王愛新覺羅‧胤禵招吳鍾進京比試技藝,殳端塗白粉,刺中王眉,王未覺,疑是幻術,復塗麵糊,又刺中王眉,王驚服,遂師事之。乾隆帝觀其大悅,御筆親題「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



乾隆四十年,吳鍾返故里,伺母盡孝,始傳藝業,稱「異術」或「吳家拳」,桑梓從學者及百里之外,門生眾多。吳鍾擇優納之,入譜者僅三人,即:其女吳榮、族孫吳鍾毓、族曾孫吳濚。



乾隆五十五年,吳鍾「恐異術之終湮也」,授意弟子吳濚撰寫《武術》之譜,因乾隆帝有御譽,故稱「吳氏開門八極拳」。尊癩為始祖一世,癖、吳鍾為初祖二世。



吳鍾於清嘉慶七年十月十五日末時卒於孟村,享年九十歲。吳濚尊師遺囑將其葬於慶雲後莊科村。





補充說明一點,關於吳濚,濚音贏,比較有爭議的是並無此人為吳鐘的弟子的有力記載,更不可能是八極拳第三世的主要傳承者,而在台灣早期出版品中,吳鐘的女兒吳榮為主要傳承者的說法,才符合事實。文中說吳鍾曾投福建晉江少林寺,是更正後的說法,原載為淅江少林寺,一般多認為是誤記,禪宗史稱六祖慧能之後,少林正宗跟著已移往中國南方,慧能雖是往嶺南,不過巧合的是差不多同一時期就有在福建另立閩中少林寺的記載,因此唐初之後古稱的少林常是指南少林,現今考證皆認為其應位於地緣相近的福建。



敝人接觸八極拳也是在青少年的時期,雖已學過不少武術,但對拳勁威力究竟可以達到何種程度也是十分好奇,看了相關的圖書後,也想要練練看這門拳術。當時有個朋友那裡有個機會,他家附近的鄰居看他很想練,願意教他,但需要有個伴一起練習,因此找上我,所以其實那陣子的練習,朋友才是主角,我算是陪練,朋友時間不固定,我也當然就沒法固定,沒正式拜師,師承也沒問清楚,不過事後猜想老師應該也是武壇系統的吧。



八極拳的動作大體上來說都相當的古樸、簡單,派別之間敝人認為除有些用法理念不同外,差別不似別的門派這麼大,而且一般練者其實並不強調它手法的變化,而是強調其簡單的手法,若能配合上足夠功力,便能有拳諺所說「不招不架,只有一下」的驚人效果。



那時一邊學的同時也拜訪了幾位武壇和中央國術館等系統的老師,想再進一步精練,後來在中國各地尋找武術時,也陸陸續續有接觸到各地習練八極拳的回族老師及朋友。不過怎麼練的結果也就和大多數曾習八極的朋友的經歷差不多,拳套學過以後,馬步、大槍傳說中長功力的東西都練了,但總體來說,除了手法有稍微精進,知道了常見的幾個著名招式像是頂心肘、貼山靠等怎麼使用外,當初所想像的強大功力並沒有上身,自然這些招式最需要的威力也無法呈現出來。因此之後除了順手收集些相關資料外,八極拳的學習興趣就也冷卻了。



一直等很多年後,對各家武術及功力怎麼訓練都有一點概念後,又再次看到八極拳的發源史,一見「南方遊客、福建」豁然開朗,原來過去學習八極拳缺少的功法 ;一些功力訓練的原理,應該要試著從本來就投入最多心力研究的中國南方武術中去整理。如此經過一段時間整理下來終於感覺有些收獲,不過我想目前算是方向正確了,有勉強練出一點在交手時,別人認為算是「重手」的功力,將來應該還有更多相關資料可以收集。畢竟紀錄中,吳鐘的女兒吳榮也是一代完全承習父藝的高手,女性能練出這麼兇猛的功力,一定還有我們值得深入挖掘的未知之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柔道;大小內外割掛公式

劍道的可攻擊部位

西洋劍的握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