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09的文章

Arnis;阿樂尼斯;菲律賓武術 / Pencak Silat 班砸席拉;印尼拳;馬來拳

圖片
(菲律賓武術用的短棍) 敝人曾經聽當初給我很多指導的菲律賓朋友說過,其實 Arnis 或 Eskrima 才是這種菲律賓武術的真正名稱,但不知是怎麼回事,傳到西方世界後,反而多使用 Kali 作為名稱,甚至普遍到比原名還響亮,在菲律賓當地才有些人知道這個叫法,就如同中國武術傳到西方之後就變成功夫一般,至少要在菲律賓買短棍,用Kali 的稱呼是很難買到的。不過有一件事可以確定的,就是其實很多人都見過這門武術,或至少是它當中一項最為出名的兵器術,那就是在華人世界中,被稱作菲律賓魔杖的短棍術,所以不少人也以為這些名字所指的就是菲律賓魔杖。 但其實進一步來說,不管這兩者都是一種總稱,許多在菲律賓流傳,空手或使用長刀、短刀、棍棒等兵器的綜和武術,會在 Eskrima、Arnis、kali 三者擇一作為名稱的一部分。這意思就像華人所習的太極拳一樣,不同派別會在太極拳三字前後冠上不同的特徵或發明人以做區分,但統稱起來都叫太極拳。 敝人還在盧文錦老師那裡練習時,很早就有機會認識菲律賓武術,當時剛好有兩位在我前後加入,精通這種武術的師兄弟,兩位所學分屬不同門派,一位不用說應該已經有朋友猜到是誰了,就是來自西班牙,現在也已在當武術教練的楊子玄先生,另一位則是承習家傳菲律賓武術的菲律賓先生。加上盧老師的拳館裡面本來就放著一些適合這門武術練習用的短棍和兵器,因此一對一的練習時,時常都會有機會,看他們示範各種兵器術,並講解許多的招式和基本動作。 我們在旁邊常常很自然的,一邊聽他們講,一邊就拿起手邊的道具來,跟著比劃兩下,就這樣都各自從他們身上學到一點概念和兩個人對拆的招式,那是一種雙方約定好,按一定次序揮動手中兵器的練習方式,然後再將攻擊動作從中變化出來。不過,因為當時融匯貫通的能力還很差,多學兩門武術,要不是自己很容易就會有衝突的感覺,稍微多練了點別門就轉不回原本的反應習慣。要不就是學什麼像什麼,外觀上看起來好像是多重人格者,用一門拳術時就像是換一個人一般。尤其菲律賓武術又是一種風格獨到的武術,在防守時偏重閃避,進攻時多以迂迴的方式攻擊,這些與敝人之前所學的武術觀念都有點差異,這對當時的我來說,擔心這麼練下去反而會影響到原本武術學習的進度,雖然很想兼得,但力有未逮。 直到許多年後,等有摸索出一點兼學武術的心得之後,便又想再次回頭來研究菲律賓武術。

PENCAK SILAT;BERSILAT;班砸席拉 門派清單

這張清單是幾位國外網友整理出來的,敝人僅稍作了一點綜合整理及修改,主要都是目前被稱作席拉的門派。 印尼(INDONESIA) 印尼席拉 (INDONESIAN PENTJAK SILAT): - Al-Azahr - Aceh(Atjeh) - Bagalong Dua Belas Silat - Bandrong - Bangau Putih - Banyuwangi Silat - Baru Silat - Baringin Sakti - Batumerah - Benjang Gulat - Bima - Bondowoso - Bondung - Budoja Indonesia Matrman - Bugis - Bukti Negara - Campaka Putih - Ci Punit Pancar - Ci Waruga - Cidepok - Cikalong - Cikaret - Cimande - Cimacan - Cingkrik - Cingkrik Goning - Cipecut - Citembak - Delima - Eka Sentosa Seiti (Essti) - Gagak Lumayung - Gajah Putih Jati Wisea - Gerak Pilihan (SiGePi) - Gerak Rasa - Haji Salam - Harimau - Haruku - Jati Wisesa - Jokotole - Joduk - Kalasang - Karena Macang - Kari - Kebudajaan Ilmu Silat Indonesia - Kendari - Kitapa - Kiwari Soreang - Korojok - Kumango - Lanaka Empat - Langa Tiga Silat - Linkaran - Lintau - Macan Putih - Madi - Maduran Pamur - Makassar Silat - Maenpo Peupeuhan - Mande Munda - Mantja Ton

會津傳溝口派一刀流(池上派一刀流)

溝口派一刀流,流祖為承習自 小野派一刀流的 溝口新五左衛門正勝,而目前仍在流傳的仍有2派,一為溝口派第二代的 和田与兵衛重郷 所傳下的 和田重郷傳溝口派一刀流,和田重郷傳這一派在劍術方面仍維持原本一刀流系統的風格,招式動作上可能是最接近本家的溝口派一刀流。 不過,今天要提的,是另一個由第四代的 池上丈左衛門安道 所傳下的 會津傳溝口派一刀流。而此流派的一刀流之所以特別,就是在池上安道當初在奉會津藩的藩公之命,學會並繼承了原本的溝口派一刀流之後,又歷經數年的研究,除了保留原本的「切落」技巧,又自行創出了名為「左右転化出身之秘太刀」的獨特招法,這套招法厲害在,如果熟練度足夠的話,對手若是第一次遇到,會感覺怎麼才輔出一刀,對方就已經在自己身後並已出刀襲來。 讓人覺得更特別的是,通常在古代的日本,如此具有創見的劍術家,多半會被人以冠以流祖的稱謂以尊祟他,也通常都會立一個新的流派,但不知是自謙或其他原因,池上安道卻仍是以溝口派一刀流的名稱,讓自己的創見傳承於會津藩。似乎是直至近代,才開始有許多古流劍術的愛好者,為了區辨它與傳統的溝口派一刀流,改以會津傳溝口派一刀流或池上派一刀流來稱呼由它。 以下幾段影片,都有包含「左右転化出身之秘太刀」的示範,敝人自己是認為這幾段影片中所示範的動作稍微有點不完美,不過還是稍微可以看出一二的。

我所見過的少林七十二藝

圖片
  若說起中國武術與世界其他地方武術最大的不同,就是非常重視所謂的功,而這個功,敝人認為它指的是,某些特殊的練習方法。這些方法在經年累月的反覆鍛煉之後,就會產生明顯優於常人的驚奇能力,這種能力就是古人所指的功夫。比方說我們最常聽到的鐵沙掌,最吸引人的,就是它在長期練習後,因為雙手可發揮不同於以往的力道,因此可以使得原本尋常的招式,變的威力驚人。當然,這種功與功夫的概念,不只是武術裡有,過去也一直存在於華人世界的各行各業,只不過在傳統的中國武術中,卻是特別的重視。   而在古代的中國,最早因為一群人專注於練功,功成以致於大有名氣的,就要屬著名的少林寺了,除了十八銅人外,真正讓少林揚名的,一般來說,就是在古代的少林寺中所傳習的功,這些功的詳細數量不得而知,但由近代人金恩忠先生在於1934年3月出版的「國術珍聞少林七十二藝練法」中所提及,他的老師,當時的少林方丈妙興大師(1876-1934)曾傳授的,有少林72種練功法,雖然書中所載方法甚多不全,但依書中所列的項目看來,應是目前最可靠的資料,故這些功又被稱作少林七十二藝。   總之,這本書中的許多練習方法,不知是原本就存在民間,或者更早之前就已經傳出,總之敝人過去在四處尋訪的過程中,確實也見識過不少老一輩的武術家,因專練其中幾項而有大成的。先將七十二藝名稱列出如下,見聞的部分陸續再補上。   1. 一指金剛法 2. 雙鎖功 3. 足射功 4. 拔釘功 5. 抱樹功(彌勒功) 6. 四段功 7. 一指禪功 8. 鐵頭功 9. 鐵布衫功 10. 排打功 11. 鐵掃帚功(鐵腿功) 12. 竹葉手(翻沙掌、鐵沙掌、鋼沙掌) 13. 蜈蚣跳(蛇行術) 14. 提千斤(石荸薺功) 15. 仙人掌 16. 剛柔法(紙蓬功) 17. 硃砂掌(梅花掌、紅砂掌、紅砂手) 18. 臥虎功(睡功、貓功) 19. 泅水術(浪裏攢、水底潛行術、八段功、水性) 20. 千斤閘 21. 金鐘罩(鐵布衫功合童子功) 22. 鎖指功 23. 羅漢功 24. 壁虎遊牆術(壁虎遊牆功、爬壁功、爬牆功、掛畫) 25. 鞭勁法 26. 琵琶功(三陰指、指頭彈) 27. 流星樁 28. 梅花椿 29. 石鎖功 30. 鐵臂功(鐵扁擔、臂功) 31. 彈子拳 32. 柔骨功 33. 蛤蟆功(癩團勁、舉礅子) 34. 穿簾功 35. 鷹爪力(龍爪功、擒拿手) 36. 鐵

鹿島新當流

流祖塚原卜傳高幹(延德元年1489 - 元龜二年1571),他曾從親生父親那裡學習到「鹿島中古流」,又從養父習得「香取神道流」,隨後便開始四處進行他的武者修煉。就在拜訪鹿島神宮進行一千日的参籠祈願時,從神明那裡得到一句啟示,「心新たにして事に当たれ」,這句話非常有意境,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意義非常深遠,要理解並翻譯實在是非常的困難,而敝人也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思考,才按自己對這個流派招式的體會,將之翻作「在對戰時針對任何遇到的突發事件,都要重新啟動心念」來理解這句話。塚原卜傳當初便是透過這句話,悟出一之太刀(一ノ太刀)的極意,故以此為所創流派,命名為「鹿島新當流」。 由於鹿島新當流在設計時,有將雙方身穿甲冑時的對戰狀況也列入考量,所以在它的招式中,也格外強調對要害攻擊的精準,而敝人認為它最特別的,除了有在手持刀劍時拌摔的動作之外,還是少數還保存有下段,以及腿部攻防的日本古流劍術。 這個流派每年都會在鹿島神宮進行奉納演武,幾年前在沒有影片分享網站的情況下,鹿島神宮以往每年都會把影片放上網供人觀看,敝人也是從中獲益不少,以下連結就是2009年的演武影片,另外還有兩段鹿島新當流的公開示範影片,有興趣的朋友們不妨看看。 http://d.hatena.ne.jp/video/niconico/sm7361384

人類會流汗散熱 動物界最耐跑

圖片
更新日期: 2009/11/02 17:16 如果要人類和動物賽跑,速度上人類可能比較吃虧,不過如果比的是馬拉松長跑,人類就一定能稱霸,因為人類會流汗可以散熱,所以能一直跑下去,是最耐跑的「萬獸之王」。 世界上最耐跑的動物,說出來你也許不相信,但,就是我們人類。 舉例來說,像在 墨西哥 有個印地安原住民部落,那裡的人,天天都要跑上八十公里。 當然,要比速度的話,人類是甘拜下風。一般動物時速將近百公里,獵犬72公里的時速,也能輕鬆追過我們,每小時只有20公里的龜速。 但要比耐力的話,人類絕對拿冠軍。這是因為,我們會流汗散熱,因此可以一直不斷的跑下去。 而且,我們的腿,其實彈力十足。像這位熱愛慢跑的老兄,一天至少跑個20幾公里,從來不穿鞋,但也沒有受傷過。 其實,翻開檔案照片,1960年的羅馬 奧運 ,馬拉松金牌選手,就是打著赤腳。 我們有天生的長跑體格,再加上現在還有各式高級慢跑鞋的輔助,有機會,您也不妨來挑戰42公里的馬拉松比賽,可不要浪費了最耐跑動物這個美名。

安養院奇貓能準確預知死亡,轟動全美!

圖片
更新日期: 2009/10/30 17:39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1030 17:38:33)轟動全美的天使之貓,首次亮相! 你相信貓能預知生死嗎?美國羅德島州史提爾安養中心(Steere House Nursing and Rehabilitation Center)有一隻貓叫做 奧斯卡 ,他擁有預知死亡的能力,總會在病患死前2~4小時出現,悄悄跳上病床,踡縮著窩在病人身旁,默默陪伴病人和家屬度過最後的時刻,宛如溫馨的守護天使。四年來,奧斯卡已經準確預測了數十人的大限,並漸漸成為院裡備受倚重的另類「預警系統」;有很多次,醫護人員因為注意到奧斯卡的動向,而得以及時通知家屬;家屬則對於摯愛的親人在臨終之際有貓咪相伴,深感欣慰。 奧斯卡的「超能力」被發現以前,不過是一隻愛喝冰開水、常大剌剌占據護理站櫃檯的普通黑白虎斑貓。他平常總是和人保持著安全距離,偶爾會跟著醫生護士一起巡房。然而,如果他發現哪個病人家屬異常焦慮,就會特別走過來,也許摩擦一下腿,也許發出又長又響亮的呼嚕聲,也許專心傾聽家屬的話語,有時候,甚至會陪家屬走過長廊,彷彿一起在散步,給人帶來許多安慰。許多家屬都表示:「我真心相信,他是為我而來,他知道什麼時候有人需要他,而且不求回報。」 史提爾安養中心的大衛˙多薩醫生(Dr. David Dosa),一開始並不相信奧斯卡能預知生死,但隨著親眼目睹的準確預測次數越來越多,不得不全然信服。他開始好奇,為什麼奧斯卡有這種能力,以及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並展開一場與逝者家屬的訪談之旅。 訪談的結果被寫成一篇文章〈貓咪奧斯卡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 of Oscar the Cat),發表於《新 英格蘭 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意外引起廣大迴響與討論。有一位在二次世界大戰擔任軍醫的退伍軍人就曾致電多薩醫生表示:「醫生,把人們從戰場上拖開的頭幾個月後,我就能分辨誰會死會活,要是他們會死,身體就會散發出某種甜甜的香氣。要是他們會活下去,我就聞不到這個氣味。」 對於「死亡的甜美氣味」(sweet smell of death),在生物學上有種可信的解釋。當細胞死去,碳水化合物會分解成多種不同的氧化複合物,包括各種類型的酮。奧斯卡聞到的是不是這個呢?顯然是

五本指甲手

圖片
上圖中的甲手很特別吧! 既不像一般劍道的除姆指外,其他四指都相連在一起的甲手,也不像薙刀道只有食指部分獨立出來的那種。其實它叫作五本指甲手,是屬於一種特殊規格的劍道用甲手。只是因為這種甲手最好要按個人的手部大小訂作,造價也十分高昂,所以武道用品商就算有生產量也不多,自然在市面上看到的機會也不大。 至於它在正式的劍道比賽如全日本劍道連盟的比賽上能不能使用呢,為此敝人還特別去翻了一堆日本的劍道書籍,才在其中一本書上得到肯定的答案。日前和朋友們合訂了幾副,雖然我們訂製的,在外型上雖然沒有上圖的這副那麼精緻,但在初步試用的感覺上,確實是比傳統甲手還要來的靈活。等過一陣子有進一步的使用心得再分享給大家。

近代寢技

圖片
寢技,一般指的是柔道和柔術裡倒地時使用的固技,就是制服對方的技術,自從柔道成功推展至世界後,也同樣的影響了世界各地的很多人,特別針對寢技的部分攢研,提出各自獨道的見解,其中最有名的就要屬巴西柔術、高專柔道、Sambo (桑搏),這三者近代才發展出來的武術,相對於在之前存在於各古武術中的”古代寢技”,其實有者滿多觀念上不同的地方,但也不減損它們三者在武術訓練上的價值,所以敝人就以” 近代寢技”這個詞為題,說說自己過去學習的經驗。 敝人大約也是在1993、94年左右,才開始認真研究寢技,當時有位以前在同一位武術老師門下,已好一陣子沒聯絡的外國師兄,想約些練過柔道或角力的朋友能固定一起對練,於是我就有幸成為一份子,我知道師兄他是某種摔角類武術的專家,但並不清楚他實際上專精的是什麼,以前一起練習時也沒有機會見識他的心得,難得是師兄主動邀請,我當然也想好好把握,於是當天就準時報到,準備一探究竟。 那次經驗是我開始重視寢技的一個起點,也是我第一次接觸到巴西柔術這個武術,記得當時好像還沒有這個正式的中文名稱,師兄也是用英文的 Brazilian Jiu-Jitsu 來稱呼它,那時雖然只是練習,師兄動起手來也還算客氣,不過第一次遇到這麼多變化,又加上拳法的寢技攻勢,即便敝人的體型佔有優勢,卻仍然是纏鬥的非常辛苦。一試之下這才發現以前真是太小看寢技了,在此之前雖然在學習柔道時有練過,但當時年紀尚小,這部分的訓練內容對當時的我來說,只覺得這種纏鬥方式讓人覺得相當煩燥、無聊、學不太下去,還有一方面也是因為年紀不到,寢技的3種分類;壓制技、絞技、關節技中,太過危險的絞技和關節技,教練們通常都不太願意指導,因此練習寢技時也都集中在練習壓制技,再加上平時和對手的練習也是採用柔道的比賽規則,在規則下應用時,最多也只要練到能壓制住對方30秒就算合格,所以說學是有學,但一直沒有很大的興趣去鑽研。 不過,當天整個巴西柔術的練習改變了我的觀念,讓我注意到很多以前忽略掉或過去學得不仔細的地方,非常的有趣,於是練習結束,我才在回家的路上就已經在不斷地回想剛剛的情況,一到家連衣服都還沒換,就忍不住又立刻開始把柔道的書都翻出來,著手研究以前所有學過的動作,當然兩者是有滿大差距的,但有比沒有好,從那之後每週,只要師兄有要練習,我幾乎都會固定報到。而敝人認為巴西柔術的寢技最大的優點就在於它簡

看懂日本古流劍術所需的基礎知識

連續幾篇談到日本的古流劍術,話說這些古流劍術,姑且不論其他名詞,光從流派一點來看,就知道其多如繁星,而且很多名稱都取得頗富詩意,要完整列出所有日本劍術的流派,幾乎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任務,好奇的朋友可以參照這個網站看看 http://ikkansai.kakurezato.com/syohan.htm ,說真的,如果不是研究有些時日,應該感覺都會像前幾天才有朋友跟我抱怨的,說認真想研究起來時,相關的名詞實在是多到讓人很難搞清楚這些流派彼此間的關係。因此就讓敝人用今天的這篇文章,大略的說明一下。 要談古流劍術有一點必須要先做說明,敝人在與非常多朋友討論日本劍術時,發現許多人分不清楚居合道、劍道、居合、古流劍術這四者的差別,尤其是都含有使用真劍來練習的劍術、居合及居合道,時常會誤以為叫居合的就是古流劍術,這樣說雖然不能算錯,但如此理解卻略嫌片面,正確的來說,居合指的是出刀並且只做簡短的攻擊方式,通常只在遇到突發的危急時刻,必須速戰速決時使用,還有強調要在平日就練習,習慣在狀況解除時,仍然保持警戒心的收刀,實際練習時包含一些招式的演練,有時會輔以試斬的訓練,就是以研究以武士刀實際斬斷物體所需技巧的一種練習。附帶一提,在日本也有專門練習這種技巧的團體稱之為居合斬道或試斬道,也就是在華人世界中所稱的斬道。 但總的來說,這等於只是古流劍術中的一種用刀情況。現代常聽到的居合道,就是由近代潛心研究居合的日本人,精選某些古流劍術中的部分居合動作作為教材,輔以專練居合的古流劍術,加上段位制的一種訓練系統。 而劍術就不一樣了,劍術指的是直接持著已出鞘刀劍的作戰技術,通常使用的時機是在武士間真正的決鬥時或是在古代的戰場上時,這兩種狀況下,要不就是會將劍鞘及防礙行動的外衣全部都褪下,僅穿著最簡單的服裝,要不身穿盔甲。不管哪一種劍術在使用上都會比居合複雜許多。當然過去的武士比較少只針對一種狀況練習,因此,大多數的古流劍術都有包含居合和劍術的訓練,但也有部分流派是單獨訓練居合不練劍術的。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基礎知識,如果我們以目前現存的所有古流劍術流派,照其各自的歷史向上推寅,大致上都可以分成五個源流的系譜,分別是念流(一刀流)、神道流、新陰流、円明流(二天一流)、神夢想林崎流。這五個流派的流祖,也就是中國文化中的宗師,分別以自己的創見,在劍技上研究出了某個很大的突破,後人在

示現流兵法剣術

圖片
大部分的朋友第一次看到這個流派的演武示範,應該都會不禁莞爾吧! 從它的外型動作,還有奇怪的叫聲,幾乎都會讓人忽略,它曾經是蕯摩藩士兵在幕末及明治初期的幾場重要戰役中,極為強捍的利器,許多士兵在刀劍與之相碰的那一刻,不是無法抵擋,就是為自己的刀劍反彈所傷,由此可見其威力。 示現流的流祖 東郷藤兵衛肥前守重位,在20歲時就已掌握當時藩內流傳的待捨流及全部的精要,之後在天正十五年(西元1578年)又趁著隨藩主赴京都的機會,遇到熟悉天真正自顕流奥義的京都天寧寺的善吉和尚,於是就半強迫半請求的請善吉和尚指導他劍術,並與之修行半年多,在二十八歲時獲得奧義。在天正十七年(西元1580年)回到故里,閉關三年,將待捨流和天真正自顕流的精髓混合,創出示現流,期間把房子裡的樹木全部打枯。因此其實示現流之所以能夠有如講求功力的傳統中國武術一般,在實際應用時,做到硬打硬上、一擊必殺,也是有它獨到的技術背景的。而敝人認為其中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的握刀法,尤其是能達到如此成效的關鍵。這段影片當中綜合了很多示現流練習的片段,有興趣的朋友們不妨仔細研究一番。

小野派一刀流

新陰流的"合擊",和一刀流的"切落",比較這兩個分屬於日本兩個不同劍術系統的動作,十分的有意思,它們有著相近的目的,但以動作來說,卻又有著完全不一樣的作法。而小野派一刀流,敝人認為它是數個現存一刀流的系統當中,最能呈現"切落"奧妙的門派。在這兩段影片都有很清楚的呈現,示範人是小野派一刀流的第17 代宗家笹森建美,供各位有興趣的朋友們研究。

駒川改心流剣術、民弥流居合術、四心多久間流柔術

這三門武術的繼承者,就是在日本相當有名的武術家黑田鐵山先生。網路上相關的介紹已經很多,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而由黑田鐵山先生所示範的這三種武術當中,敝人認為最特別的,就要屬駒川改心流剣術了。一般日本劍術中的素振多是注重前後方向揮動來的攻擊,而這門劍術則有特別針對受流(受け流し)的部分做過研究。敝人將這些網路上由他所示範的影片做了一點簡單的分類,供各位參考。 BBC-Mind Body & Kick Ass Moves 節目專訪: 駒川改心流剣術:     民弥流居合術:         四心多久間流柔術:

癌細胞「掛名牌」 癌鼠完全復原

【台灣新生報╱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2009.09.10 10:21 am   癌細胞會成長、壯大,是因為身體免疫細胞不認識這敵人,因而放任癌細胞生長。台北榮民總醫院和美國約翰霍普因斯醫院合作,由台北榮總莊其穆醫師進行研究開發新的腫瘤免疫治療模式,利用病毒將癌細胞溶解,並把外來抗原送入癌細胞當中,為癌細胞「掛上名牌」,這樣身體免疫系統就能區分敵我,一碰到敵人馬上予以殲滅。 透過動物研究發現,這種治療方式可以有效讓患有巨大子宮頸癌腫瘤的老鼠完全復原,並且也成功使已經有肺部癌細胞轉移的老鼠得到緩解,這項研究成果為子宮頸癌免疫治療帶來新的突破,研究成果並刊登於著名的臨床癌症研究(clinicalCancerResearch)期刊。 莊其穆醫師解釋,傳統的早期子宮頸癌治療是以手術為主,放射治療為輔;對於已有癌細胞轉移的子宮頸癌則是以化學治療為主,放射治療為輔,而免疫治療是現今婦科癌症治療積極研究的新方向。 莊其穆醫師指出,針對治療子宮頸癌癌前病變(CIN3),目前已有免疫治療人體實驗報告。根據德國FriedrichSchiller大學和美國JohnsHopkins大學最近兩篇臨床研究顯示,免疫治療可以有效治療子宮頸癌前病變,約35-40%病患的癌前病變(CIN3)可以完全消失。但是目前腫瘤免疫治療亟待突破的問題在於,當單一腫瘤的大小超過0.5公分以上,免疫治療的效果就會變差。 莊其穆醫師也發現,有些癌症沒有特定腫瘤抗原,像卵巢癌,黑色素細胞瘤等,如果借助病毒,可以有效將特定抗原導引到腫瘤中,同時產生強烈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莊其穆醫師認為,這種治療模式可以免疫治療新方向,對付沒有特定抗原的腫瘤。目前子宮頸癌預防性疫苗疫苗已經上市,而未來治療性的疫苗也將隨著研究進展,有朝一日將正式運用於子宮頸癌治療,等動物研究資料更加齊全,下一步將申請人體臨床實驗。 ------------------------------------------------------------------------------------------------------------ 記得一、兩年前才和從是生物相關領域的師兄弟討論到以這種方式,進行病毒療法的可行性,沒想到國內已經有人把實驗給做出來了,真不簡單。

大腿圍>60公分 不易得心臟病

很有趣的新聞,以前就有聽過兩位長者,教中國武術的老師及中醫師說過 : 大腿粗的人心臟比較強壯。現在連美國有研究出來了,或許在國內也可以研究一下,亞洲人種的腿圍要粗到什麼程度才剛好。 ------------------------------------------------------------------------------------------------------------ 2009/09/04 19:00 何佩蓁 黃翊真報導 很多愛美女性希望大腿愈細愈好,不過美國最新研究發現,不論男女,大腿腿圍不到六十公分會比一般人短命,也更容易得到心臟病,不過國內醫生認為,如果粗腿都是肥肉不是肌肉,就算超過六十公分,也不會比較健康。 不管是過肩摔還是側摔,柔道比的就是誰的下盤穩,女生也能摔男生,下盤要穩腿一定夠粗。量一量果然很驚人,70、65、60,大家都在60公分以上,練柔道一年的林同學,大腿就愈練愈粗,一量60公分,她從不穿裙子就是嫌腿太粗。還好美國有研究,腿粗不必自卑,聽到這個統計報告,終於讓林同學笑出來。不過林同學有練過才60公分,平常人幾乎都在45到55公分之間,醫生說老外人高馬大,腿圍60公分的標準對台灣人來說,可能太粗,就算超過六十公分,如果都是肥肉不是肌肉更不健康。為了熱愛的運動,林同學說管他會變成粗腿,蘿蔔腿或是肉肉大象腿,反正有了健康,她才不會羨慕別人短裙短褲下露出的修長細腿。 (完整影音新聞請見: http://news.cts.com.tw/cts/life/200909/200909040312119.html )

中國武術裡的棍法分類

圖片
(圖片說明 : 2008年4月28日 一名攝影師拍攝到一隻公的紅毛猩猩將一支木棍當長矛,試圖叉刺河中之魚的照片。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首次拍攝到紅毛猩猩用這種方式捕魚的情景。 這張照片是攝影師在印尼婆羅洲的卡加島拍攝的。照片中,一隻紅毛猩猩用後腿緊緊鉤住河邊的樹枝,一隻前爪抓住樹枝,而另一隻前爪則握著一支棍子,試圖叉刺河中游動的魚。 照片中的紅毛猩猩在當地被稱為orangutan,意為「森林人」(Man of the Forest),牠們一向非常善於模仿人類。卡加島的紅毛猩猩大多是人們從動物園、屠宰場拯救出來後放生到這裡的。研究人員猜測,紅毛猩猩可能是看到當地漁民用長矛捕魚,於是學會了這種捕獵方式。 這張照片已被收錄在一本名為《叢林沈思者》的新書中,該書還收錄了人類第一次拍攝到的猩猩游泳的照片。)   回憶起敝人剛學武術的時候,對棍法總是特別的好奇,尤其是長棍,因為不管是在中國大多數標榜可以實戰的門派;日本的沖繩古武道;一些東南亞的武術,棍法都是到非常後面才會指導的進階課程,所以小時候無論我在哪一個地方練武,看著師兄們在一旁練棍,都會抱著羨慕的眼神,我一向也是那種乖乖牌的學生,老師說時候還沒有到,我就絕對不敢自己私底下偷練。   後來終於我也到了「師兄」們的程度了,才開始接觸到第一種棍法,有了一點基礎,之後又陸陸續續的學到了幾種棍法,但我認為真正開竅是在學過許多種兵器術之後。由於光是在中國武術裡,在各門派流傳的棍法實在是多不勝數,所以各位也請放心,敝人我今天沒有打算列出完整清單,並一一說明,害各位看的頭暈眼花,只在此講述一些棍法的分類方式,供好奇的武術初學者參考。   中國武術有南拳北腿,東槍西棍之說,西棍有個說法,據說是因西方的回族特別擅長棍法,如享負盛名的瘋魔棍和心意六合拳的棍法,故有此稱。但認真說起來,棍,應該是所有兵器中最容易取得的一種,所以其實在中國的各個地方,都有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優秀棍法。而細數我所學過和只是認識中國武術裡的棍法,大致上可以簡單的區分成三種類型,每種類型裡的各門棍法相似度會比較高,敝人認為以這種方式區分,會比較容易研究。這三者,一是按棍子的長度分;二是按拿法分;第三種說法應該就比較少人聽過,是按棍子的外型和配重分。   首先是按長度分的,基本上不同門派主張使用的棍子就都不一樣,如果從將棍子立起來,一端置於地面上,平行於持棍人的腳底,當持棍人立正

瑜伽師秀動作 頸椎間盤破裂

2007/08/28 【聯合報╱記者林秀美/高雄市報導】 高雄市一名瑜伽老師教學時示範高難度動作,不慎造成頸椎間盤破裂,左手痛到無法舉高,被學生緊急送醫急救,檢查結果是壓迫到左邊第六、七頸椎神經,手術後休養一個月才復原。 高雄市阮綜合醫院神經外科醫師楊椒喬說,這名卅歲瑜伽女老師,是在今年二月間教學時,突然聽到「卡擦」的聲響,左臂像刀割般疼痛,並由頸部呈輻射狀延伸到整隻左臂,手痛得無法舉高,整個人倒臥在教室,被學生緊急送醫。 經X光及核磁共振檢查,醫師發現,女老師左側第六、七頸椎的椎間盤破裂,並壓迫到神經根,緊急以顯微頸椎手術在患者頸部開三公分傷口,將食道與頸動脈剝開,切除壓迫神經根的椎間盤。術後復原良好,第三天出院,經一個月復健,始返回工作崗位。 楊椒喬指出,脊椎是由一連串的椎骨組成,椎骨與椎骨間的「椎間盤」就像漢堡中所夾的生菜與起司,如果過度壓迫,中間的軟骨會因脫水或異常磨損,造成突出與破裂,進而壓迫到神經。 他說,瑜伽部分動作如後彎、下腰及扭轉,若伸展不當,很容易造成脊椎嚴重彎曲等運動傷害。他提醒瑜伽族,做瑜伽前,最好先做暖身運動,避免在頸部僵硬時做不當的轉動;在做各類瑜伽體位法時,下巴要稍微內收,讓頸椎拉長,保持脊椎呈自然狀態,才不會使得頸部過度扭轉或後仰造成傷害。

專家:練瑜伽應慎選師資 否則百病叢生

2007/07/02 (中央社記者郭傳信新德里二日專電) 世界各國人士慕名印度瑜伽可以排毒,瘦身、減壓、美容和增加活力,紛紛蜂湧到印度學瑜伽。為因應市場需求,印度瑜珈師資速成班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各地成立,但因至今印度官方沒有師資認證機構,瑜伽師資良莠不齊。專家表示,有許多人練得百病叢生。 「印度時報」今天引述孟買整形外科醫師拉德的談話報導,最近上門求診的許多患者,都抱怨他們練瑜伽導致頸背酸痛、膝蓋僵硬、肩胛骨脫臼,甚至筋骨折斷等病例,已創下歷來新高紀錄。 報導說,院方診察後發現,他們的病因都是因為長期不正確的瑜伽術指導下所致。 拉德說,許多人練瑜伽主要是希望練就像瑜伽大師一樣柔軟、優雅的身段;但實際上,正宗的瑜伽大師屈指可數,目前絕大多數所謂的瑜伽師父,都是坊間速成班大量「製造」出來的半調子,初級班畢業後就自封瑜伽大師,學生碰到這種人,當然只有練到最後進入急診室一途。 報導說,運動傷害專家朱希表示,許多半裸上身的所謂瑜伽師父,外表道貌岸然,其實並不懂得瑜伽的技術和意義。瑜伽術並不是如商業宣傳一樣的對人體健康具有立即療效。朱希說,練瑜伽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就像音樂和飲食,需要長期才見得到效果。 印度瑜珈協會孟買地區分會主任伽耶戴瓦則表示,除了師資之外,學生上門學習瑜伽的心態也相當重要,有些人只是為了想立即瘦身、減壓、美容或練身段;印度人則大多數在疾病痛苦時才想到要練瑜伽,因此正派的瑜伽大師常不願與這類尋求「速食」的學生見面。 伽耶戴瓦也舉出一些在不知所以然情況下貿然練瑜伽練出毛病的例子說,一名罹患疝氣的病人在電視機面前,依照印度著名瑜伽大師蘭德夫的節目示範,每天練習腹部痙攣運動,結果導致病情惡化成更痛苦的「裂孔性疝氣」。他說,練瑜伽術必須視個人的健康而定,事前最好諮詢專家。 約一年前,孟買前市政局長卡爾納每天勤練瑜伽達十二小時而聲名大噪。據說他有時甚至將自己鎖在浴室裡達六小時,僅為了專心練瑜伽,結果最後是進入了醫院加護病房。伽耶戴瓦說,有些人練習瑜伽呼吸術,結果導致昏眩和腹瀉。

美國三年有上萬的人練瑜珈受傷

2009-08-03 據美國《時代》週刊網站日前報道,過去3年中,有1.3萬美國人因練習瑜珈受傷而被送進急診室或者去看醫生。 報道說,現在美國有1400多萬人在練瑜珈或者太極,與2000年相比增長了136%。 美國整形外科學會發言人愛德華?托列略說,大多數傷者都把鍛煉集中在週末兩天。「他們認為瑜珈是一種簡單的鍛煉方式,所以他們一周上一次課,而且在身體還沒有完全舒展開的情況下就開始練習,這樣很容易受傷。」 另外,現在一些愛好者還發明了各種瑜珈,如跳躍式瑜珈、迪斯科瑜珈、力量瑜珈以及存在爭議的熱瑜珈。 《時代》週刊報道指出,無論何種形式的瑜珈都不是人們保持健康的萬能手段。美國健身理事會一項研究發現,專心練習瑜珈者的心腦血管健康狀態並沒有得到改善。練瑜珈也不是減肥的最好辦法。瑜珈在緩解壓力和減輕關節炎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它並不能治療骨質疏鬆症。 越來越多的瑜珈教練自身對瑜珈瞭解不夠,這也是造成練習者練習時受傷的一個原因。瑜珈講究一對一教學,而且只有練習多年取得相應資格後,才能開設瑜伽習練班。目前,不少瑜珈指導老師只上一個週末課程就敢帶一個班。

調查:利益面前瑜伽撒謊 專家揭批瑜伽傷人

來源:大河網-東方今報 2008年03月18日 14:04 瑜伽(梵文YOGA音譯)原本是古印度僧人的一種修行方法,如今風靡全球。在中國,近幾年瑜伽也迅速成為都市女性推崇的一種時尚運動方式。「在鄭州,幾乎每一個健身館都設有瑜伽課程,大大小小的瑜伽會所估計有上百家。」一名健身教練說。 瑜伽的賣點正中現代女性的心窩:美體、減肥、減壓甚至治癒或者減輕關節炎等常見疾病。標榜「包治百病」,瑜伽行業卻病得不輕,記者調查發現,幾乎所有瑜伽會所都在聲稱自己「正宗」,能頒發「國際通行」的瑜伽認證,而事實上全世界的瑜伽都沒統一的標準,「國際通行」從何談起?所謂的瑜伽教練有些只是在校大學生或者身體條件好的運動員,而他們由外行被培訓為教練甚至只需30天的時間。商業衝動之下,瑜伽撒了多少謊? 商業宣傳中的神奇瑜伽 3月11日傍晚,鄭州市紫荊山百貨大樓附近的一家瑜伽會所,十七八名女性練習者在瑜伽墊上伴著音樂緩慢地做著動作,邊上還有一個十歲左右的孩子。 這家瑜伽會所成立於2005年,一進門就能看到其牆上醒目的瑜伽簡介以及該館教練們與各不相同的印度瑜伽大師的數張合影。 相似的瑜伽會所在鄭州街頭很容易見到。該會所在瑜伽介紹中稱,瑜伽能夠塑身美體、減肥,對疾病的治療效果也很好。「結合瑜伽體位法練習,可治癒或者減輕疾病,如貧血、高血壓、低血壓、關節炎、失眠、頭疼、心臟病、腎病、憂慮、肥胖、哮喘、風濕、糖尿病、胃炎、肩關節炎、支氣管炎、靜脈曲張、月經不調、神經衰弱、坐骨神經痛」。 該會所的馬經理說,他們會所裡的老師都跟隨印度的大師學習過瑜伽,傳授的瑜伽十分正規和科學。「我們教的是哈塔體系,其一是容易做,其二是有利於糾正一些潛在性的問題,像脊椎、頸椎問題,它可以給你糾正過來。瑜伽體式還可以祛除感冒,就這麼簡單。」他介紹道。 瑜伽體式更受偏愛 鄒女士是這裡的會員,白領階層。她已經在這裡練了一年,其間曾在練習瑜伽時扭傷了腰,歇了一段時間又回來繼續練。 剛練完瑜伽的她告訴記者:「剛開始練的時候身上有點疼,後來好了。我前後減了有七八公斤,腰也挺好的。」馬經理插話說:「肌肉酸疼是很對的。」他拿陳坤、徐靜蕾等明星都在練瑜伽證明其安全性。 除了從2005年就開始教的哈塔體系,馬經理稱,2006年,他們又去印度學了艾楊格的輔助體系,用木塊、長凳、沙袋、布帶

瑜珈姿勢不當 椎間盤壞死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2009/08/12 瑜珈做過量、姿勢不當,小心椎間盤壞死。37歲的李小姐從事美容師工作。每周都安排2天瑜珈課程,1次1個半小時,3、4年前突然感到腰部劇烈疼痛,但休息數分鐘後疼痛便消失,李小姐以為運動不足造成腰痛,更增加練習時間及難度,想放鬆筋骨,腰痛次數與頻率卻加劇,尋求民俗療法推拿,疼痛更惡化,就醫檢查發現,她的椎間盤因瑜珈過當而壓扁並已壞死,腰椎第5節、薦椎第1節也出現壓迫性骨折。 署立雙和醫院外科加護中心主任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林乾閔表示,瑜珈中常有許多動作,需要坐著彎腰,這類動作最容易造成脊椎負擔,李小姐可能因做瑜珈過度,加上工作需要常得彎著腰,導致脊椎受傷。 從李小姐的核磁共振掃描可看出腰椎第5節及薦椎第1節處出現水腫,已有嚴重受傷退化跡象,手術過程中發現該處椎間盤被相連的兩處脊椎骨壓扁,進而壞死。 林乾閔主任解釋,少了椎間盤的保護,兩塊脊椎在瑜珈或彎腰搬重物等動作下,不斷彼此磨損,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神經孔也因擠壓而狹窄,造成劇烈疼痛症狀。可以經「椎板開窗術」打開狹窄的神經孔、將受壓迫的神經減壓,再將已壞死椎間盤切除,以減緩疼痛。李小姐已接受手術取出壞死椎間盤,現在不再感覺疼痛。 林乾閔主任進一步解釋,椎間盤是脊椎與脊椎之間如同避震器般具彈性的軟墊,椎間盤的突出、破裂可分為外傷性及退化性兩種,以李小姐為例,由於工作需要時常彎腰,所以本來就是脊椎退化的高危險群,加上瑜珈或外力撞擊等外傷性因素,更增加脊椎受傷的風險。因此做瑜珈時,一定要多注意姿勢,時間不要過長,也不要太過勉強,只要有疼痛症狀,且疼痛持續發作,就須立刻停止做瑜珈,讓脊椎好好休息,最好能到醫院接受進一步檢查。

尾張貫流槍術

圖片
這段影片在網路上的時間已經很久了,應該已有不少人看過,不過似乎比較少見到相關的背景介紹,就讓敝人在此稍微說明一下。 尾張貫流是由尾張藩的藩士,津田權之丞信之(西元1655-1698) 所創,所以也叫津田貫流或津田流,現傳承多在愛知縣。津田權之丞信之為尾張藩馬廻役津田太郎左衛門知信的次子,幼時就開始學習多種武術,尤好槍術,他曾向虎尾三安的門人,森勘兵衛學習過伊東流的槍術,勘兵衛離開尾張藩後,又和也是擅長槍術的尾張佐分利流裡的佐分利円右衛門忠村學習。在寛文10年(西元1670年) 以16歲的年紀,就獲得免許證明,之後他繼續研究,終悟出「横手長短心理一貫」的心法,大約的意思是「兩手在一側,由長而短,心裡只想著一貫而出」,因而成就貫流。 他因為創編出這套槍法,在元禄5年(西元1692) 38歲時,受賜300石,而成為尾張藩的槍奉行(ぶぎょう)。不過,可惜才44歲時 (西元1698年)就英年早逝,由其子津田權之丞親信繼承衣缽,成為藩主德川吉通的槍術指南役,藩主德川吉通還特別禁止將此流派的技術外傳給其他藩,故它也被稱為「御止流」。 在這個流派裡,認為槍、劍二藝相輔相成,就像「車的兩輪和鳥的雙翼一樣」(車の両輪、 鳥の双翼の如し),除了這句還有另一個說法流傳,是「沒有人不懂槍法卻在談論刀法的、也沒有人不懂刀法卻在談論槍法的」(槍法を知らずして刀術を語ることなかれ、刀法を知らずして槍術を語ることなかれ) ,敝人認為這當中的想法十分有啟發,也正是如此,這個流派裡同時也需要一併練習從新陰流、神當流、円明流傳來的劍術。 尾張柳生和尾張貫流既流傳在同一個藩內,照理來說應早有互相交流研究,不過,以譜系上來說,是在第七世時,才由在之前一篇柳生新陰流を学ぶ的文章中,有提過的神戶金七先生所繼承,再傳給他的學生,也就是名古屋・春風館道場的館主加藤伊三男。加藤先生在此段影片中也有作示範講解,同樣都是公開尾張貫流當中最重要的技巧,值得玩味。

武術的參考身高

學習武術有一點曾經讓我感到很困惑,理論上來說,大家學習一樣的技術,體型越是高壯,表現上自然是越具優勢,但實際上我所遇到同門當中的武藝傑出者,卻並不一定就是在門派當中的身材最好者,反而有不少例外,很多是體型沒這麼高大的人。另外,我自己一方面也歷經在成長期的身高變化,之後求學時,又歷經身材橫向發展與復原的體重變化。時常會感覺到,曾經非常認同的一種門派手法,過一段時間卻又對些手法的適用性,有著全然不同的看法,這種感覺在研究學習幾種八卦掌和太極拳時尤甚。   先簡單說明一下,八卦掌是由清代的董海川先生所創,據說共創有八種掌法,不同的掌法多由不同的人所傳承,目前確定名稱的有六掌,分別為硬掌、柔掌、風輪掌、反勢掌、陰陽掌、佛家掌,其中以繼承硬掌的尹派,柔掌的程派為大宗。太極拳則以創始的陳家,和將原本的陳家太極拳手法風格大幅改變的楊家為主。而身為華人,最大的優勢就是學習中國武術的資源非常的多,無論到什麼地方,總是人不親藝親,藝不親土親,只要是認真想學,大多數比較有名的門派,都會有很多可學習管道,我個人也是因此,當對一門中國武術有興趣時,也習慣會儘可能透過所有可行的管道去瞭解它。   應該很多人有相同的經驗,兼學多種武術時間久了,便自然開始會感覺到,就像我最早在學習柔道時,教練會告訴我們,哪些摔法適合對付比自己高大的對手,哪些又適合在遇到比自己矮小的對手時使用一樣。許多手法也有適用的對手,除了體重會有影響以外,另一個最大的變因就是身高。舉個簡單的例子,當對手的身高比自己矮時,由上往下攻擊或播擋的動作會比較好用,反之則是由下往上近身,直手直腳攻擊的動作有效。   有天在專心回想這兩派八卦掌和兩家太極拳的動作,忽然發覺,似乎凡是程派一系的八卦掌和陳家的太極拳的套路當中,大多是我記憶所及,以高打矮的手法,一想到這點,我馬上又翻出所有的資料一看,似乎尹派一系和楊家太極的動作,也正是剛剛好相反。再一回想,想到以前所遇見各八卦和太極同門當中,確實也有不少這種現象,我在不同地方所認識的身長較高者,在學習程派八卦和陳家太極時好像都特別容易有成就。而另外又回想起尹派八卦和楊家太極中的佼佼者,在我的印象中也是以身型較小者居多。   這使得我繼續推想,當初創拳的先人們,應該是最有可能是依適合自己最常遭遇的對手身長,來創編自己的武術。換句話說,如果身高不高,應該不太可能會創造很多高個兒打矮個兒的動作,以免

沙法鐵;Savate

圖片
這是一門在法國發源的武術,關於它名稱的來歷,有一說是源自於法文的「舊馬靴」,但是當中又有什麼前因後果,敝人則尚末找到一個合理的說法。而關於它的起源,說法更是非常多,其一是過去的法國在戰爭時,為了逞罰被抓回來的逃兵,據說會由其他士兵們,對著已被五花大綁的逃兵,猛踹他的屁股作為競賽,久而久之漸漸就有人集合技巧,而變成一種武術。 另外還有一種比較多人同意的說法,認為這個武術是在大約是在19世紀時,由法國馬賽港(Marseille) 的水手們,為了要在船上打鬥,所發展出來的武術,題外話,熟悉法國文豪大仲馬(Dumas, père) 名著基督山恩仇錄 (The Count of Monte Cristo) 的朋友們應該都會有點印象,他筆下的主角艾蒙.唐德 (Edmond Dantes),就是設定在同一時空背景,來自馬賽的水手。而推論它是來自於水手們創造的證據是,過去的沙法鐵,有許多高踢,接空揮雙手的動作組合,這很可能是水手們在船上,一但施展完攻擊動作,就要立刻抓住船沿或桅杆,以保持身體的平衡。 沙法鐵也算是我在啟蒙階段接觸的一種武術,大約從八歲到十多歲的前幾年,我自認為武術學的都懵懵懂懂的,好像會很多,又好像都不太會。家裡頭除了我自己愛學武,長輩當中練武有成的人也多,但我大概一直等到是高中的年紀時,才啟蒙,開始能分辦一門武術有哪些細部的不同。也就是這段時期,我透過一位練中國武術的師兄認識了這門武術,師兄是法國人,但中文程度很好,當時我們有固定到同一位中國武術的老師那裡練習。有次我比平常早到了點,老師還沒出現,就看到這位師兄先是在地上的軟墊上拉筋劈腿,接著整個人貼在地面就像個土字,熱身完畢就看他站起來對空踢了幾下腿。 印象中他的腿法相當的快,我注意到,他動作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在踢腿時的手部動作,與我過去所熟悉的方式都有點不同,經驗尚淺的我在旁邊看的一愣一愣的,又很新鮮,他注意到我看的起勁,他就表演的更起勁,不只腳踢,手也配合起來揮了幾下拳,他的柔軟度好,腿踢的又直又遠又快,動作流暢,不像一般常見的腿法,動作間有許多停頓點。 緊接著又看他拿起練功場地旁放的一把短棍,開始耍了起來,這個棍術的風格也很不一樣。更讓我覺得新奇,於是就上前問他「這是什麼? 」我印象很深刻,他先回答我一個 殺~ 什麼的字,和另一個什麼字,我那時對武術很多基本知識都沒有概

柳生新陰流を学ぶ

圖片
這段影片是 柳生新陰流を学ぶ dvd 裡的一小段 demo 影片,影片中著黒色道服示範的老者是名古屋・春風館道場的館主加藤伊三男,他是神戶金七先生的學生,神戶金七先生受教於柳生嚴周,同時也是第十一代的尾張柳生宗家,十九代的新陰流宗家,嚴周在 19 歳時,就成為大政奉還前,最後一位尾張德川家的兵法師範。影片中示範的是新陰流三學圓太刀中的一刀兩段,並同時示範尾張柳生和江戸柳生兩種不同的打法。 我個人認為這個動作不只是基礎,也是新陰流和柳生新陰流中最重要的技巧。,尤其當中交劍瞬間那一刻,被稱作合打(合し打)的動作,柳生新陰流21世宗家 柳生延春 氏是這麼說的:「首先,入我門者最初所習即此最高難之合擊。因為,此為最初之技,亦為最高之技。合擊(合打)或稱作十文字勝亦然,並非偶然而勝,乃是為得勝而持續研習之勝技也。」( 柳生新陰流道眼 ),故能體會出這段影片中的動作就已十分受用。

Παγκράτιον (Pankration);角鬥

圖片
  應該所有人都知道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緣由吧,在文藝復興時期之後,過去西方所謂的精英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研習語源的希臘文、拉丁文、希伯來文,以及研究古希臘羅馬相關的思想、文化、歷史、文學、典章、制度等。在這樣的風氣下,就開始有人提倡,要回復古代的奧運會精神,於是許多古代的運動項目就隨者現代奧運比賽的誕生而重生。唯一沒有跟著復活的,就只有這一項古代奧運非常重視的比賽項目,就是這個名為角鬥的武術類運動。由於它的翻譯名稱極多,在網路上也都找得到,有興趣的朋友再參考即可,所以在此,我選擇了一個自己比較常在書本上看到的名稱來稱呼它。 某個偶然的機會,我聽到有位平常就在同一個地方一起練武的外國朋友,本來是正在和身旁的人在談論,他曾在彷彿電影中出現的私立學校裡,接受西方精英教育的場景,這位朋友平常相當的斯文有禮,話也不多,平日在練習時偶爾照到面,最多就是寒暄兩句,所以一直也沒有什麼交集。但因為我自己小時候也有位年紀相當,從小父母就對他實施這種教育的天才朋友,這個朋友十幾歲時就精通前面提到的三種幾乎用不太到的外國語言,雖然要像他這樣遠遠超出了我的能力,也沒有這樣的資源。不過從以前沒事聽他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聽多了也會有興趣沒事翻書,自行研究看看。 那次這位外國朋友提起他過去特別的生活經驗,又包含歷史文化的話題,吸引了我的注意,於是我也不自覺的,停下了手邊的練習,加入聽眾的行列。話題間,朋友說起就是在這段求學時期,這個曾經存在於古代歐洲的運動,讓他非常的神往,從此便開始醉心於相關歷史的研究。一聽到這個英文單字,雖然這個單字平常用不到,自然也不會太熟,不過,從談話前後的內容,加上以前曾在書本上看過相關的描述,我知道那指的是什麼,就簡略的解釋了一下給旁邊聽不懂的人聽,只見他眼睛一亮。 大概是我認識這項運動的反應讓他非常的滿意,於是這位外國朋友居然願意更進一步的,與我分享他個人前前後後花了許多年,從古希臘羅馬文字典籍,雕塑和陶罐上的圖畫,現代奧運角力項目;希羅式摔角的技術,所研究出的心得。角鬥之所以會被現代奧運排除在外的理由是有人認為它過於殘忍、血腥,如果拿來和現代的MMA (Mixed martial arts)比賽來相比,它更是完全沒有限制,各種攻擊眼、耳等人體脆弱部位的方式都算是稀鬆平常。不過換個角度來說,武術的原貌不也都是要瞭解這些危急狀況的攻防

มวยไทย( Muay thai);泰拳

圖片
國中時有位好友,有次他們全家趁暑假去泰國旅遊了一趟,回來之後就一直很興奮的講述當時在現場觀看泰國拳比賽的經過,還秀了下從那邊帶回來的紀念品;兩對楊春版的拳擊手套。我之前也只是在電視上的體育台看過幾次,聽到現場觀看過的人轉述也是十分新鮮,聊著聊著我們越說越興奮,接下來拳擊手套就套在我手上了,他提議不如我們兩個自己來打著玩看看。於是,我們兩個就在他家社區樓下的院子裡打玩了起來。 好友他從來沒練過任何武術,而雖然我小時候是接觸過許多種武術,但像這樣戴著拳套手腳並用的對打也還是第一次。當然我們兩個人都不熟悉這種比賽的規則,一方面也是怕誤傷對方,兩個人畏首畏尾的胡亂踢打了一陣,打了半天也沒有哪下是實際打中的,現在回想起那些畫面,都還覺得好笑。好友還在興頭上的那幾週,我們每次碰面都會這樣亂打著玩。當然這樣打什麼也不會練到,不過倒是激起我開始想要學會它的慾望。 真正有機會學,是在幾年後,對武術已開竅不少,就是對這個泰國來的武術仍舊全然陌生,那時候在台灣沒聽說過有什麼地方在教泰拳,有次暑假,回想起一位認識很久的大哥曾說過一件事,印象中他提到他有次看一位同事表演,看起來很輕鬆的踢幾下,竟然就可以將公司外的掤架底下,幾根堅硬無比的不銹鋼鐵柱踢彎,而且看他踢完以後捲起褲管,不但一點損傷也沒有,注意一看發現他的脛骨非常的厚且硬,簡直就像一整片鋼板,真不知是怎麼練的。 才開口問起大哥這件事,大哥就很積極的要介紹我們認識,見面一問,果然不出所料,大哥的同事所學就是泰拳,同事早期家裡的環境不太好,所以小時候就住在拳館裡練拳,過去在泰國,這種現象是很常見的,不少清寒家庭,都寄望能藉由苦練拳技以脫貧。這位同事也曾過過這一段日子,不過後來似乎是因傷才放棄。他所學的泰拳,正是現代常見的那種擂台式的泰拳,大致上就是拳擊的動作,加上肘法和腿法。學起來其實一點也不難,重點是練會以後要用什麼方法去強化這些部分的威力。 泰拳的歷史,依照一般認為比較可靠的資料,是在中國南方的傣族南遷中南半島成立自己的政權之後,為了保衛家園,才從官方到民間,開始整理出為訓練軍隊用,有包含單雙刀、棍、長柄刀、盾牌等兵器術的武術卡拉比、卡拉邦 (泰文為กระบี่กระบอง;讀作 Krabi Krabong),而這種武術徒手對打的部分,獨立出來不斷演變,就成為現在頂頂大名的muay thai,也就是所謂

科學家:大腦視工具為人體的延伸

新聞來源:台灣醒報 2009-06-25     【特約記者李柏勳報導】可曾想過為何在用筷子吃飯時,我們能夠如此精準地使喚兩根細長的棒子將食物不偏不倚地送入口中,而不是塞進──譬如說──鼻孔裡去呢?科學家一直假設,這是因為大腦的感知已經將筷子視為手的一部分。 而根據六月二十三日出版的國際生物學期刊《Current Biology》發表的研究成果指出,現在可能已經找到了實驗上的證據,來支持這項假設。   這份研究中指出,長久以來在認知心理學的領域裡,存在著所謂「身體圖式」(body schema)的概念,認為人腦有辦法發現自己身體所佔據掉的空間範圍大小,才能夠自如地控制人體,並且對來自外界的刺激做出適當反應。為了證實這項概念,來自法國里昂第一大學的科學家Alessandro Farnè與Lucilla Cardinali所率領的研究小組,設計了一個實驗。     受試者被要求使用一個類似鉗子的長柄工具,在十到十五分鐘的期間內,反覆去抓取一個位於前方的物體。研究小組則以高解析度的動態捕捉系統,記錄下受試者在未使用工具前,以及使用工具之後,空手攫取同一物體的動作。     結果顯示,當受試者熟悉了長柄工具,再去空手取物時,手移動的速度和加速度變緩,但是精準度不受影響,整體的動作方式有如他們的手臂應該更長一般。Lucilla Cardinali表示,這證明了人腦能夠自由地將外在工具融入身體圖式,從而使人類有效地發揮工具的效能。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神經生物學者Michael Arbib,卻認為這項研究成果「有趣但不具決定性」。     他說,有可能是因為受試者的手部在習慣了如何操作長柄工具之後,突然間要改變肌肉的運動方式,改以徒手去抓取物體,心理上的不確定感導致手部動作變緩。但是作者Cardinali反駁,稱實驗所使用的長柄工具並非如此複雜,「所有參與實驗的人都是一拿起來就會用」。

醉拳

要談這種武術可能會有點敏感,它是在1979年,由著名的導演、武術指導袁和平先生,為成龍打造的一部同名電影所捧紅。而關於電影中的醉拳動作,袁和平先生在一次專訪中是這麼說的: “有次片商請我吃飯,席間有人喝醉了,手舞足蹈地很好笑,老闆就說『有沒有醉拳的』?我說有,那就拍部《醉拳》啦。 雖然確實有醉拳這套武術,但戲裡的「醉拳」卻是我全新構思的,拍的時候還沒想好,一邊拍一邊想,拍了一個多月才想出來。」”   所以其實到底有沒有醉拳存在,都是個大問號,嚴格說起來,自1979年之後出版的相關口訣、書籍、套路,如南北醉拳的說法,形醉意不醉等,簡單來說,就是如在電影中有聽說過或看過的內容,多半是出自許多武術愛好者們接續袁先生電影風格的延伸創作,或許您也曾聽到許多對武術史有研究,知情的朋友們,對這種現代創作的醉拳顯得極為排斥。但敝人認為這也無可厚非,本來在中國歷史上,舉凡地方文化、舞蹈、宗教等,就時常都是出自過去紅極一時的戲曲。只是經過長時間的傳承和許多人的重視,時間久了漸漸就演變成傳統。   不過,現象倒也帶來了點研究上的不便,就像袁先生說的,確實有醉拳這套武術,但相關的歷史資料受電影影響,反變得真假難辦,想要確認真正傳統醉拳的歷史及樣貌實在是非常的困難,故我所能提出的都是傳聞證據。老一輩的許多武術家習武,多半是依靠口傳,如果老師再多一點鄉音,更是無法確定它的正確用字,後來我用了許多線索,也完全無法找到相關的資訊,故只能就當時學到的印象來介紹。   敝人在是過去一次很偶然的狀況下,透過朋友的推薦,認識了一位練有家傳醉拳的外省老伯伯,會提這一段,正因為他所學的醉拳,很明顯的就與現代常見的醉拳風格迥異,從口訣招式到都不一樣。伯伯非常親切,以經營油行為業,從沒收過學生,似乎除了客人以外身邊也沒什麼親人,前幾次拜訪,他只大略了指點一些個人對武術的見解,可能是獨居久了,多去幾次之後,變成每次去到他那裡時,都會看到他顯得非常開心的出來迎接。正式開始學時,伯伯本打算一毛錢都不收的免費教學,不過我還是堅持,按外面學國術的行情每個月塞紅包給他,本來怎麼都不願意收下的伯伯,在聽到這些都是我自己打工的收入後,才欣然接受。   伯伯的醉拳相當的實用,是從他父親那裡傳下,沒有明確的套路,也沒有像現代醉拳的套路那樣,有倒地後立即跳起、或是前後空翻等動作,主要是一些在拳路上的變化要領,一樣是有點難度,只是難的地

なぎなた(naginata);薙刀道

圖片
薙刀是一種日本的傳統武器,但薙刀道就和弓道、劍道等所有的近代日本武術一樣,在明治9年(西元1876年)廢刀令頒布之後,日本人為了保存自己傳統的文化、工藝及武藝,成立大日本武德會,並集眾人之力討論出幾個指定招式,並重新制定出新的比賽方式。也歷經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因為學習武道被視為軍事教育的一環,有鼓動戰亂的嫌疑,而被盟軍司令部完全禁止,數年後才又被允許練習。 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歐美國家,薙刀道的男性愛好者,就像所有武術類的運動一樣,佔多大數,不過在日本,練習者卻反而是女性居多,這因為在古代日本的武士家族中,女性也需要練習兵器,而主要練習的就是薙刀。以致在近代學校裡的體育課,薙刀道也都是女性專屬的武術課程。而全日本薙刀道連盟,一直要到平成6年(西元1994年)6月,才開始第一次舉辨針對男性的薙刀道研修會,隔年5月才有第一次男子的薙刀道比賽。 不過敝人以為還有一個原因,因為其實大多數為日本男性所學習的薙刀術,多半是屬於古流劍術、柔術裡傳習的一部分,而許多流派的古流武術練習者,對於這種現代武道類的比賽方式,劍道、薙刀道等,名稱中有個道字的近代武術,都會有很多觀念不同的地方,招式的原則也時常會有衝突,即使練習的人很多,也不太會積極參與。所以其實練薙刀道的日本男性是較少沒錯,不過練薙刀的可就不見得了。 薙刀道在許多地方都和劍道非常的相似,所以如果是有學過劍道的朋友,想要多練一個薙刀道其實是非常容易的。除了一把竹薙刀,主要就是要多準備一對足脛的護甲,下圖就是它的樣子: 所以正式比賽時可攻擊的部位比劍道就多了這一個部位,一樣無論從一隻腳的內側或外側,打到這部分的護甲時,要大聲喊出sune~~(すね),才會算分。另外還需要一對薙刀道專用的甲手,它是一種食指獨立出來的手部護甲。 當然如果沒打算參加比賽,直接拿劍道的甲手來代用也沒問題。另外,關於比賽,還有幾個要注意的地方, 竹薙刀的最前端叫切先,最後端的部分叫做石突,切先往後石突的方向15到20 公分這一段地方叫做物打,用物打準確的擊中面、小手、胴、脛,四個部位,並一樣要喊出正確有力的叫聲才能得分,兵器更長但接觸面卻更小,所以其實和劍道比賽起來,得分較不容易。 另外高中以上的比賽,還可以使用石突向前到切先20到25公分的地方來攻擊對方的足脛,以及用切先的部分刺擊

Capoeira;卡波耶拉 (卡迫威拉)

圖片
最早注意到這個武術,是1993年的一部電影”Only The Strong”,中文譯名叫「王牌至尊」,電影的故事內容十分簡單,重點是片中不時穿插的武術卡波耶拉,當時第一眼,就對它這種雙人腿法對練的訓練方式產生極大的興趣,因為在此之前我所學過的空手道、跆拳道、泰拳及國術裡,還真沒有看過這麼好的訓練方法。 當時年紀還小,想讓自己功夫進步以外,其實更想要像電影裡那樣表演許多花俏的招式,可惜當時國內沒有人在教,問了很多一起練武的外國朋友,看過或聽過的人不少,可惜就是沒人學過,只好作罷。沒想到有次在只是和朋友在閒聊,他提起可以幫我問問看他的一位同學,他們家是在巴西薩爾瓦多城(EL Salvador)住過多年的華僑。 許多年之後才知道,原來在19世紀巴西的奴隸制度廢除之後,大批曾經被迫為奴的黑人無法工作求生,淪為幫派,卡波耶拉便也淪為幫派的訓練武術,而被法律嚴格禁止多年。那一帶地區剛好就是1930年代卡波耶拉,再次復興的地方。這位朋友早就耳濡目染,並練習多年,就這樣開始了我卡波耶拉的練習。 當時和他練習的卡波耶拉,除了基本動作ginga 大致上相同以外,整體的動作比較慢、且小,很講究每個動作的含意,整個人幾乎都貼在地面上移動,有點像倒立著練太極拳的感覺,還滿修身養性。最主要就是要練習在動作中相互找穿過或絆摔對方的機會。 學了半天才知道原來他學的這種,沒有我想學的空翻、飛踢等比較華麗的大動作。雖然當時不免有一點失望,不過就這樣陰錯陽差的,我練到了古流的卡波耶拉,它仍維持傳統卡波耶拉為實際能夠使用而練習的風格,正式名稱為安哥拉式卡波耶拉 (Capoeira Angola),而電影中我原本想學的那種,叫做區域式卡波耶拉 (Capoeira Regional),現在比較常見就是它。 要區分這兩種卡波耶拉,其實最簡單的方式就看兩者的服裝,區域式卡波耶拉有年資制,腰上繫的彩色繩子叫酷拉達 (corda),不同的顏色代表你的練習年資不同。而安哥拉式的卡波耶拉因為動作都在地面上,如果也繫條繩子很容易就會纏到自己和對手,所以自然就沒有這個制度。 要介紹安哥拉式卡波耶拉,就要大致提一下悲慘的黑奴史,歷史上最早開始大批販賣黑人到各地為奴的是阿拉伯人,時間相當的長,大約從西元1世紀左右起,其實時至今日這種行為也都還存在。當時有閹割之後供阿拉伯人自己使用的,也

相撲;SUMO

圖片
相撲,其實東北亞一帶在歷史上都曾經使用過這個名稱來代表摔角,不過現在這個名稱,已經演變為專屬於日本的這項有國技之稱的比賽型武術,大家應該都不陌生。 一般對它的印象就是兩個大胖子在台上互相推擠,直到把其中一方推出界外為止。職業相撲選手日本人稱作「力士」,日本相撲協會的體型規定是這樣的「身長一米七三以上(五尺七寸以上)体重七五キロ以上(二 ○ 貫以上)」;身高 173 cm 以上,體重 75 公斤以上,以男性來說,這樣的標準並不會太高。會演變成兩個壯漢互推,主要還是因為巨大的身形和噸位更有利於比賽的關係。 台灣由於過去曾被日本統治,所以許多老一輩的武術家或多或少都練過一兩種日本武術,像劍道、柔道、雉刀道等,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使我在後來和他們學習中國武術時也能同時接觸到一些日本武術,相撲就是其中一種。相撲我學的並不多,也就是練習過一點點現代相撲的摔法,但這些摔法也還是滿有啟發,主要因為是相撲服裝只有一條丁字褲,那條丁字褲的正式名字是相撲褌,褌字,讀作昆,是指專為遮蔽下襠的一種褲子,此外身上的其他地方都未著任何衣飾。要摔倒對方只能靠不易抓握的肢體及褲子的腰帶部分,世界上大多數的摔法多會借對手的上衣以為力矩,相撲這點就突顯出它的特色。 現代相撲的招式大約 82 招左右,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日本相撲協會的網頁 ( 日文版   ; 英文版 ) ,裡面就有完整的圖文說明。但其實古流的相撲,據目前找的到,有記載的招式就有 216 招,另外有圖畫及說明保存下來的約有 175 招,很可惜當中許多招式,或有在多年歷史的流傳過程中失傳的,或有為了比賽安全而在比賽中被禁止使用的,總之現在已沒有看到有人在練習。過去我曾經非常努力的想要找到古流相撲招式的資料,但卻一直苦於沒有管道取得,目前能找到比較完整的資料,就是 坪田 敦緒 先生在他的網站「 相撲評論家之頁 」發表的這篇 決まり手概説 ,裡面有一些古今流相撲的手法對照說明,和以下的圖表,內容相當詳細,不過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僅有文字說明,只能憑空猜想,過過乾癮。 相撲技名 ( 解題 ) 相撲強弱理合書 ( 延宝) 相撲行司絵巻 ( 寛延) 角力秘要抄 ( 寛延) 相撲伝書 (